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忽悠亿万观众,不能辜负一段历史

(2010-08-30 20:51:30)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

历史

辛德勒

钢琴家

斯皮尔伯格

波兰斯基

文化

可以忽悠亿万观众,不能辜负一段历史

蒋林/文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观看亿万观众为之泪眼纷飞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对于现在的很多作品,无论是文艺还是电影,都需要从喧嚣的炒作氛围里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欣赏。只有这样的“冷眼旁观”,才能发现一部作品的优秀。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一部作品有多么糟糕。

近年来,地震着实频繁,四处夺取人的生命。而对于30多年前发生在唐山的那场惊天大地震,更是没有人能够忘记。而且,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文字记载已经很多。在那个悲痛欲绝的夜晚,几十万唐山人在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是一道永远的伤疤。正因如此,《唐山大地震》才如此让人牵念和期待。这部电影从开拍之初就受人关注,不是因为冯小刚的电影有多好,不是因为冯小刚的品牌效应有多强,而是因为人们想通过电影这样一种方式,来告慰在地震中遇难的生命,给那段惨痛的历史一个交代。但是,看完整部电影,心中不禁纳闷:难道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史诗”两个字被《唐山大地震》创作人员解构了,“戏说”了。看过的人都明白,《唐山大地震》其实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标题党”,在地震灾难与心灵史诗的酒瓶里装的却是家庭伦理与情感的白水。整部电影中,只有相当短的篇幅是在讲述唐山那场大地震。按道理,也可以表现唐山大地震之后人的心灵救赎和心灵重建,但是,在这部“心灵史诗”中,大地震与故事后来的情节推进缺少严密的逻辑。

纵观整个电影的情节,导演把一个吞噬几十万生命的灾难当成一个家庭的情感故事来演绎和解读,完全滤掉了真实的历史和灾难的残酷,只用毫无力量的“虚构”的温情来骗取我们的眼泪。然后以煽情的宣传,把喜欢“温暖与感动”的人们骗进电影院哭泣。

雅虎网做过一个专题,以“起承转合”来讨伐这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其中在说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真是一语中的、令人叫绝:

说白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如果改名叫《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唐山母亲》,或者《一个唐山母亲的震后人生》似乎更好,或者干脆延用电影改编小说的原名《余震》。但制作方发行方没这么坚持,说明是没这份自信。不扯上“唐山大地震”大旗助威、不拿“大地震”说事、不借“灾难”壮胆,说明自己骨子里担忧的是没票房。所以这不由不让人觉得,为什么影片导演冯小刚会在首映前豪言这部电影的票房能过五亿?这背后透露出制作方发行方实在是太懂得当下观众会受何种情绪的勾引,而自愿买票消费本应该赋予其“严肃、沉重、伟大”格调的灾难题材电影。

毫无疑问,冯小刚是一个逃避者,他辜负了一段历史,辜负了一座城市,辜负在那场灾难中蒙受苦难的唐山人民。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拍摄成一部真正的史诗巨作。然而,万众瞩目的《唐山大地震》却将灾难带来的沉重、苦难和灵魂的痛苦,轻描淡写地演绎成一个寻亲故事,一个母亲的自责与忏悔,一个家庭伦理剧,这样的简化是对历史的抹杀和对人性的漠视。《唐山大地震》就是轻佻地用这种欺骗勾当诓人买票进场,在创作人员看来,所有的历史与苦难都不足道,他们更看中的是那高高悬在头顶上的5亿票房。

作为曾经的一段真实历史,可以挖掘的内涵实在太广了。大地震对唐山人民带来的苦难、在灾难面前人性的恐惧和绝望、生命的抗争、灾难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以及我们对灾难的深刻反思。但是,现在没有人去正视与面对这些,而是轻浮地用温情来勾引观者的眼泪。或许在他们的眼里,衡量这部电影的好坏不是对灾难与历史的深度挖掘,而是看观众到底哭了多少时间。

说到底,《唐山大地震》的主创人员从一开始就缺乏尊重和敬畏历史的精神,完全是一种娱乐的态度。其心不正,其身不正。其中,无孔不入的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如何解释,植入广告都是对这个重大历史题材的亵渎和侮辱。我们应该以肃穆和敬畏的态度来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请问《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开的汽车是什么牌子?戴的手表是什么牌子?请问《钢琴家》中的钢琴是哪个品牌?如果他们要植入广告,以斯皮尔伯格和波兰斯基的影响力,不知道要收入好多钞票呢。但他们没有,因为他们自己非常清楚为什么拍摄这样的电影,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钱。雅虎专题中说:在《唐山大地震》里植入广告,如果只是“淡定”点说,这有点不伦不类;如果非要不客气的说,就一个词:“下流”。这个评论实在是比《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精彩多了。

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有一种承载与担当,而非一心想着抢钱。我们来看看《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史诗巨作拍摄背后的两个让人心生敬畏的花絮吧。

第一个是导演斯皮尔伯格带着剧组人员抵达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集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看到这寥寥几个字后,心情沉重,一言不发。接着,他立即决定剧组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到几十公里之外搭置布景拍摄。同时,斯皮尔伯格本人亲自搭乘飞机回到纽约,向全美犹太协会致歉。他可以打电话、派助手,或者干脆让电影公司的人出面解释和道歉,但他却选择了亲自只身回到纽约。斯皮尔伯格的谦虚和诚意,深深地感动了全美犹太协会的所有成员。

第二个是当初计划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美国电影界的一部分人要斯皮尔伯格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而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还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但是,斯皮尔伯格力排众议,他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经过几个月呕心沥血最终将电影拍摄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却拒绝接受这部电影的酬劳,他的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

联系到《唐山大地震》中无所不能的植入广告,真是让人惊叹什么叫天壤之别。让我们来听一听观众的评价吧,成都观众陆宇洋说:“这么多广告不仅冲淡了影片的重点,更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经历过大地震的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对于葬送几十万同胞的一个真实大灾难,任何一丝铜臭味都是对亡灵的不敬。让死难者安息吧。不知道冯小刚能否理解斯皮尔伯格亲自回纽约向全美有太协会道歉的行为,不知道冯小刚能否理解斯皮尔伯格所说的“血钱”。

请不要拿人类的痛苦戏说,我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回到原点,其实拍摄这部电影的出发点都是那样可笑和畸形。据悉,这部电影的资方包括唐山市政府,他们出资6000万,试图通过一部电影来塑造城市的名片和品牌。于是,《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推广唐山现代化的城市营销电影呼之欲出。其实这是吃力不讨好的荒唐事。而且,他们根本没有顾及那些在地震中消失的生命,根本没有考虑到唐山人民的情感。这实在是弄巧成拙。

唐山大地震是五个沉重的汉字,这五个字的背后,是一段无法忘怀的伤痛。我们要用心凝望,而非拿来消解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苦难的尊重。

最后,我依然想借雅虎网的专题后面的一段文字来结束我这篇絮絮叨叨的文字吧,因为那实在是太经典了:

唐山这座城市是“美丽”的、唐山人是“坚强”的、唐山大地震是“悲痛无奈”的、唐山大地震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值得铭记历史的。但是,注意,有但是,电影《唐山大地震》是糟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命之魂回家
后一篇:灾难中的人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