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在一个闷热的房间里、一帮大男人发着臭汗、絮絮叨叨,居然也能把一个片子拍下来,还让人看得咂巴咂巴,《十二怒汉》的确比较牛叉或者很牛叉。
不过,片子还是带有一点点好莱坞式的狐臊味,孤胆英雄最后力挽狂澜。故事的构架也具有美国中短篇小说中的那种小巧,一个转折接着一个转折,就像围棋里手筋连着手筋。不过手筋用多了,有时也会变成“俗手”。
影片的形式再怎么牛叉,还是要有东西。没东西,是唬不了人的。除了让俺第一次见识了美国陪审团的裁决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俺学习了美国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排除合理怀疑。
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到底是好是坏,这也是影片给出的一个问题。陪审团代表了美国的民主,但民主是否一定需要陪审团?欧洲有一堆资本主义国家不用陪审团,照样也过得好好的。所以,关键不在陪审团。关键还是,人家有排除合理怀疑的定罪原则,用另外一句话,就是疑罪从无。俺们有时也会讲这些东西,但真正执行完全是另一码事。人家这个东西可谓是深入骨髓,俺们很多时候却是一个幌子。为什么会有很多冤假错案,那就是俺们的有些司法机关根本没把这个东西当一回事。而且,俺们老百姓的心里也很少有这样的种子。
联想到最近一些民怨沸腾的交通肇事案件。有些法院为了顺应“民意”,把交通肇事案件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判处被告死刑。这些判决值得疑问。在过失和故意(间接故意)两可之间,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的故意,那么只能定为过失。这就是疑罪从无。俺们“呼吁”要把人往死里整,反而是更可怕的。
疑罪从无,是保障公民的人权,但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怀是一切制度的基础。影片里如果没有主人公的悲天悯人,那么案子的疑点将被遮蔽。成都“醉驾”案的某一受害者的丈夫说道,“相信他是做错事,但没有恶意”。这句普通人说的普通话,让俺感动,因为闪着人性的光辉,就如影片里主人公的那句话,我们把人送上电椅之前,怎能不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