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达芬奇密码和基督的最后诱惑

(2007-11-18 14:1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8/14/14/116ed27d28e.jpg

看来,我要去弄一本《达芬奇密码》瞧瞧了。

借来的碟片质量不咋样,应该是影院偷录版的,但还是喜滋滋的把它给看完了。
这鸟人的小说,家里有一本小猪买的《天使与魔鬼》。我也就看过那么一本,觉得好看,不能不佩服作者在宗教、历史、符号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而且在讲故事方面也是个超一流的高手。

《达芬奇密码》,显然在题材上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也更吸引我。
达芬奇的画是一个看点。其实,自己对西方的传统古典绘画,(就是那种有点正儿八经的,灰不拉叽的古典油画),不是很感兴趣。记得在卢浮宫里呆了两次,一个晚上加一个半天,总共约8个小时,时间大都花在看欧洲中世纪的带有民间性质的绘画,以及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东西,这些东东有趣、好看。达芬奇的几张画基本上都是匆匆而过,说实话,一不是很喜欢,也许在自己的概念里,达芬奇的东西是属于学院派的老祖宗;二是看不懂,看这些画我不知道该看啥,缺乏西方的文化背景,也缺乏绘画的专业训练。只知道,哦,那是大师的东西,其余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没啥兴趣。印象最深的是,在蒙娜丽莎画前,无数的人拥在那里。怀着对大师的尊敬,俺透过n个头瞧了一眼,算是亲眼目睹了。卢浮宫里有一个现象很奇怪,至少在国内的博物馆里闻所未闻,那就是可以随便拍照,而且可以打闪光。因此,蒙娜丽莎绝对是世界上最受闪光灯追宠的女子了。俺有点怀疑,那张画估计是假的,甚至里面的很多画都是假的,真的藏在地下室里了。

扯远了,《达芬奇密码》里对达芬奇绘画的符号学解说,也许能让自己对大师的绘画增加点兴趣啊。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8/14/15/116ed2df5d5.jpg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8/14/15/116ed2e4562.jpg

(局部)

《最后的晚餐》里的十二门徒,在这张画里标的很清楚,俺也是头一次认识。耶稣旁的约翰,怎么看也像个女子啊。有人,包括丹-布朗,把他说成是抹大拉的玛丽亚,不无道理。

当然,《达芬奇密码》对“最后的晚餐”如此的解释,也成了《密码》最大的看点。因为,无疑它指向了基督教里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基督是人还是神?这个问题俺说不清楚,但有点感兴趣。在四部福音书里,约翰福音始终坚持耶稣基督自始自终的神性,但在其他三部福音书里,在耶稣神性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在有些地方体现了耶稣的人性,最典型的当属《路加福音》里耶稣在喀西玛尼园祷告的一段。下面贴一段自己很早以前贴的一个东西,现在已经好久没有认真拜读《圣经》了:

** 我读福音书
(作为一个回贴。[* 之前自己贴了一个“《路加福音》中受难耶稣的形象”* ])
自己一度对《圣经》的部分章节有过仔细地阅读,尤其是“创世纪”、“出埃及记”、“约伯记”、“雅歌”和四福音书。也许自己是一个非基督徒,所以把《圣经》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来阅读的,谈不上虔诚。正因为作为一个文本,所以把《旧约》当作了犹太人的历史,而福音书是耶稣基督的历史,当然福音书是《圣经》的核心,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耶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基督教。这里首先要声明的是,自己对于耶稣基督是非常敬仰的,这是一个非凡的人。而我们亦是人,是普通的人。耶稣地存在改变了整个历史,已改变了我们的生命,但我不希望把耶稣地存在、他的一生作为一个神迹、一个超强的神迹存在,我还是希望他作为一个人而完成他的一生。所以这也就造成了我对四福音书在阅读上的偏向。我比较喜欢前三部福音书,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大家称之为共观福音书,以区别于约翰福音。对于约翰福音,我总是有所保留,我觉得她的神意太浓了,太精致了。当然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基督徒不悦,因为约翰福音是基督徒的首选。两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对耶稣人性的描述上,约翰福音几乎把他给忽略了。最典型的一个情节,就是耶稣在克西玛尼园的祷告。共观福音书都作了记载,用笔最浓烈的当数《路加福音》,“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耶稣在这里面临一个巨大的抉择,是走是留?是生是死?这样的抉择非常痛苦。这是人之为人的痛苦。但约翰福音却把他省去了,因为这不符合约翰福音的基调,耶稣生而为神,神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约翰福音里,耶稣是安静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耶稣在十字架上从容地说了一句,“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了上帝。”很完满,但却难以让我感动,因为这样的救赎显得有些轻巧。
历来对福音书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专著、诗歌、小说和电影,如大卫.司特劳斯的《耶稣传》,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埃特马托夫的《断头台》,自己印象较深的是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小说中基督的形象,尤其是犹大的形象与福音书迥异,为此亦遭到了基督教会的激烈批评。书中基督一度从十字架上逃走了,进入了婚姻的辟护所,与马大拉的马丽娅结婚了,生儿育女。婚姻是伦理的终所,其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由来已久。耶稣有没有爱情,也许是个戏题,但我想应当允许我们遐想。
最后抄一首里尔克的诗,诗名“Pieta”, 意为哀悼基督,这首诗写的是马大拉的马丽娅对耶稣的热爱,(当然也许里尔克另有深意),全诗共三节:
耶稣,我又看见你的双足,/ 当年一个青年的双足,/ 我战战兢兢脱下鞋来洗濯;/ 它们在我的头发里迷惑,/ 像荆棘从中一只白色的野兽。
///  我看见你从未爱过的肢体/ 头一次在这爱情的夜里。/ 我们从来不曾躺在一起,/ 现在只是被人惊奇,监视。
///  可是看呀,你的手都已撕裂:——/ 爱人,不是我咬的,不是我。/ 你心房洞开,人们能够走入:/ 这本应该只是我的入口。(冯至译)**

这首诗里,抹大拉的玛丽亚对耶稣的热爱,理解为炽热的爱情,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说不定,里尔克也是隐修会的成员。)因此在《密码》里,有关耶稣人性的说法,显然有大量的野史持此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但这种观点对基督教的现存教义,乃至其根基,都有一定的威胁。不过,又如电影《密码》里片尾说的,耶稣是人是神也许并不重要。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8/14/17/116ed2edbcc.jpg

(马丁-斯克塞斯执导的片子)

卡赞扎基斯在《基督的最后诱惑》一书的序言中亦写道:“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他是每一个痛苦的人的自白。……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当然,《达芬奇密码》不是一部严肃的小说或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