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9/16/15/28/115a7b498a6.jpgSisters)" />
一对德国的孪生姐妹,因为双亲过世,被两家不同国籍、家境迥异的亲戚收养。
从此,两人的命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德国的姐姐度过了痛苦的童年,而在荷兰的妹妹生活舒适,接受良好的教育。
故事的背景主要处在二战前夕和二战期间。战争、纳粹、犹太人依然是那个时期不可回避的焦点。
这对思念的好姐妹终于在战争的前夜在德国相聚,但因为一句临别时无心的戏言,两姐妹从此陌路。
姐姐对着妹妹未婚夫的相片说,他看上去像犹太人。这的确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
妹妹以为,姐姐和当时多数(?)的德国人一样仇视犹太人,而她的未婚夫恰恰就是犹太人。
也正因是犹太人,妹妹的未婚夫最终死在奥斯维信集中营。
姐姐嫁给了一个奥地利的带有一点反战情绪的德军军官。
这些更加剧了妹妹对姐姐的嫌恨,是德国人杀死了她的未婚夫。片中,姐姐的丈夫也在战争中死亡。
姐姐的那句话,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但这句话,也深刻的揭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所谓“浸染”。
对犹太人身份的界定,是当时绝大多数德国人脑袋里的一个思维概念。
善良的姐姐说这句话可能没有恶意,就像说一件客观存在的事务,
犹如一阵风吹过,旌旗招展,是幡动,是风动,不是心动。相反,心动的是妹妹,猜疑和嫌恨由此而生。
这世界也许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可能有分别;有分别,就可能有偏见;有偏见,就可能有歧视;
有歧视,就可能有仇恨和排挤;有仇恨和排挤,就可能有杀戮、有战争、有种族屠杀。
有差异,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妹妹对姐姐的嫌恨,很可能会演变成另外一种杀戮。
谁应该对战争负责?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片子。
片子是借来的。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9/16/15/29/115a7b12ca6.jpgSisters)" />
勃鲁盖尔的另外一张“巴别塔”,称“The
尺寸比以前一张要小的多,不过这个塔的高度又上了几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