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水道》

(2007-06-14 13:51:0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14/13/21/113c16c455c.jpg

第一次看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IDA)的影片,《下水道》。该片1957年出品,黑白,获第10届嘎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同年同获该奖的另一部影片是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看完《下水道》,基本无语,一个“好”字。
影片故事背景是1944年8月1日至10月2日的波兰华沙起义。虽然那时德国纳粹已是日薄西山,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碟片花絮中提到,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但政治目标是苏联),起义遭到德军的残酷镇压而失败,2万起义战士和20万平民死亡,华沙也几乎被夷为平地,影片《战地钢琴师》(THE PIANIST)也有这一场景,华沙一片焦土,惨不忍睹,可能华沙是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凄惨的城市。《下水道》讲的就是,华沙起义最后阶段,一组抵抗战士奉命从下水道转移撤退,转移最后变成了一场彻底的逃亡。
影片前后可以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块。相比较黑暗的地下,地上的部分算是明亮的,明亮不仅是指场景的光线,更是指片子的调子。一帮子人,大概半个连吧,守着一块阵地,阵地也就是几幢破楼。德军即将发动猛烈的进攻,每个人都知道起义已经不行了,能拼到哪就算哪,大多数人做好了战斗到死的准备。活的念头不可能没有,但活的道路很小,向德国人投降不仅窝囊,而且还是死路一条。人生苦短,很多人在战斗间歇抓紧享受人世欢娱,弹琴,做爱,刮刮胡子。死亡可能会突然来临,一颗子弹,一颗炮弹,但也许正是因为死亡的突然,人没有了死亡的恐惧,因为你很难想象自己具体的死法。但上级撤退的命令改变了一切。撤退只能通过下水道。影片后半部分转入下水道,黑暗开始了。
下水道里黑暗污浊,很多人拥挤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寻找逃生的出口。这是一场几乎没有希望的逃亡。对于绝大多数人,下水道就是一个地狱,一个绝望的迷宫。影片里,一个战士吟道:“Thither we come, and thence down in the moat saw people smothered in filth that out of human privies seemed to flow”,这是但丁的诗句,来自《神曲?地狱篇》第十八歌,地狱第八圈,朱维基同志的翻译是:“从那里我看见/下面沟里有一群幽灵浸在/仿佛从毛厕里流出来的粪水里。”一个不折不扣的地狱,很多人病死、累死或被德国人毒气熏死,几乎每个出口都被德国人堵死,能出去的要么被德国人打死,要么被俘虏。影片中,这组抵抗战士分成三拨。主力由上尉带领,但由于胆小懦弱的勤务兵的欺骗,他们没有联系上向导DAISY,迷了路,大多数人在黑暗中走散,最后只有上尉和勤务兵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出口。第二拨是走散的一对偷情的战士和一个钢琴师。钢琴师疯了,吹着口琴游荡在没有尽头的下水道;女战士得知男友其实有家有口时,在羞愤和绝望中开枪自杀;男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出口,爬上来却发现德国人就等在洞口,出来一个逮一个。第三拨是一对情侣,女的就是DAISY,搀着受伤的男友落在最后。他们找到了安全的出口,但男友受伤爬不上去,放弃了,最后找到的另外一个出口,却被铁栅栏封死了。男友奄奄一息,DAISY绝望了。影片最后一幕,上尉和勤务兵爬出下水道,却发现只有他们两人,上尉这才明白勤务兵一直在欺骗他,他的部下并没有跟在他后面。他一枪打死了勤务兵,茫然环顾左右,最后又钻入了下水道。
华沙起义可以说是一出悲剧,但在《下水道》里,这出悲剧没有英雄。一个个生命在下水道里没有尊严地死去。现在很难讨论华沙起义的是是非非,但有一点可以看到的是,个体的生命在战争或政治中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微不足道。每个人想念着生,但生又是那么无奈无助。瓦伊达的《下水道》从地下审视着这一群普通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带给他们这一场劫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能不忆江南
后一篇:佛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