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14/13/21/113c16c455c.jpg
第一次看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看完《下水道》,基本无语,一个“好”字。
影片故事背景是1944年8月1日至10月2日的波兰华沙起义。虽然那时德国纳粹已是日薄西山,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碟片花絮中提到,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但政治目标是苏联),起义遭到德军的残酷镇压而失败,2万起义战士和20万平民死亡,华沙也几乎被夷为平地,影片《战地钢琴师》(THE
影片前后可以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块。相比较黑暗的地下,地上的部分算是明亮的,明亮不仅是指场景的光线,更是指片子的调子。一帮子人,大概半个连吧,守着一块阵地,阵地也就是几幢破楼。德军即将发动猛烈的进攻,每个人都知道起义已经不行了,能拼到哪就算哪,大多数人做好了战斗到死的准备。活的念头不可能没有,但活的道路很小,向德国人投降不仅窝囊,而且还是死路一条。人生苦短,很多人在战斗间歇抓紧享受人世欢娱,弹琴,做爱,刮刮胡子。死亡可能会突然来临,一颗子弹,一颗炮弹,但也许正是因为死亡的突然,人没有了死亡的恐惧,因为你很难想象自己具体的死法。但上级撤退的命令改变了一切。撤退只能通过下水道。影片后半部分转入下水道,黑暗开始了。
下水道里黑暗污浊,很多人拥挤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寻找逃生的出口。这是一场几乎没有希望的逃亡。对于绝大多数人,下水道就是一个地狱,一个绝望的迷宫。影片里,一个战士吟道:“Thither
华沙起义可以说是一出悲剧,但在《下水道》里,这出悲剧没有英雄。一个个生命在下水道里没有尊严地死去。现在很难讨论华沙起义的是是非非,但有一点可以看到的是,个体的生命在战争或政治中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微不足道。每个人想念着生,但生又是那么无奈无助。瓦伊达的《下水道》从地下审视着这一群普通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带给他们这一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