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抄
(2010-05-12 20:26: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精妙文摘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野人庐
少年辛苦事犁锄,刚厌青山绕故居。老觉华堂无意味,却须时到野人庐。
野人庐--田间野老的庐舍。事犁锄一从事农业生产。刚厌--偏偏厌恶,"刚"在古诗中常作"偏、只"解释。华堂--城中华美的官舍。
诗人说,年轻时住在农村,每天辛辛苦苦操犁把锄,总想快点脱离这种环境,因此偏偏讨厌青山环绕的农舍;到了年老,风光阅尽,世事通明,才觉得城里的华堂美屋其实并没有什么意味,倒是应该经常到田夫野老家里去一访。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思想、心态的变化,抒写一种含蕴深刻的人生感悟,读了令人有亲切之感。
撷 莱 苏轼
秋来霜露满东园,萝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撷(音鞋)--采摘。萝菔(音伏)--莱菔,即萝卜。芥--芥蓝。'何曾--晋人,进爵为公,豪奢无度,每天吃上万元钱的东西,还说没处下筷子。豚(音屯)--小猪。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说,入秋以来随着霜露的普降,东园里的菜蔬长得十分茂盛,萝卜、芥菜可说是儿孙满堂了。后两句说,我和何曾同样都只求腹中一饱,不知他何苦来非要吃鲜鸡肥豚不可!意思是,粗食青菜蛮好,人生贵在随遇而安,不应该奢侈无度。末句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反映出对何曾奢侈无度的鄙视。
直舍新辟西窗二首(选一)
推倒西墙半日功,暑天饶作一窗风。人间岂有炎凉隔,只在施为向背中。
孔武仲--字常父,宋嘉祜年间进士。直舍--直同"值"。古代官员在禁中当值、办事之处。饶--添,多。施为--举措,处置。向背--拥护与反对,这里可引申为措置是否妥当,方向对不对头。炎凉隔--炎凉限界。
作者从推墙开窗这件日常杂事中悟出"事在人为"的处世哲理。说,仅用半天功夫就推倒了西墙,溽暑炎蒸中立刻添进了清凉。看起来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炎凉界限,只在你的措置是否妥当。
讲的是哲理,却写得兴味盎然,毫无枯燥生涩的说教之感。
蚁斗
国手围棋分黑白,村儿斗草计输赢。转头一笑全无味,不解当场抵死争。
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诗学宋人,工力颇深,善用白描手法。
斗草--亦作斗百草,一种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节举行。不解--不明白。诗人从观看蚂蚁打架,联想到高档的国手下棋,低俗的儿童斗草,当场都是丝丝计较,步步争夺,像煞有介事似的。可是,过后转过头来一想,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兴味,真不懂得当时抵死相争究竟是为了什么。借咏叹蚁斗,讥刺世间一些无谓的拼争。
观蚁(二首选一)杨万里
偶尔相逢细问途,不知何故数迁居?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数(读朔)--频繁,屡次。馔(音撰)--犹言饮食,动词。后车--蚂蚁获取猎物后在身后拖着走,"后车"是形象说法。
诗人把蚂蚁拟人化了,说偶尔和它们碰上,总想问问:为什么它们老是搬家?后来才弄清楚,那不是迁居,而是出猎归来。这样,我就更不明白了:小小的身躯究竟能吃多少食物?每次出猎都是满载而归。
小诗的特点十分鲜明,不独观察细致,刻画生动,而且意在言外,对于那些不知止足、贪得无厌的人有所讽喻。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杨万里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横山--在今浙江兰溪县西。金华山--指金华北山,也在浙江:篙(音高)师--撑船手。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竿。信--听任,随便。
诗中说,撑船手听任江船随意地荡荡悠悠,根本没有考虑到,前滩江水冲激礁石会产生漩涡与急流。结果,船在惊湍中一连打了三个转儿,本来冲后的船尾倒转来变作了船头。
诗人通过描述日常生活,揭示出居安应该思危的深刻哲理。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青苔。属苔藓类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诗中说,'青苔终生享受不到阳光的温煦,但它照样充溢着生命活力;只有米粒一样的小花,它也像牡丹那样开得坦然自在,并不心虚气馁。
一蚊
六尺匡床障皂罗,偶留微罅失讥诃。一蚊便扰人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江苏常州人,乾隆年间进士。长于史学,诗文兼擅,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论诗主张推陈出新,反对模拟。
匡床--方正安适的睡床。障皂罗--挂上黑色的纱罗蚊帐。微罅(音下)--小的缝隙。失讥诃(音喝)--因过失而被讥笑、呵责。宵小--小人,坏人。作者说,为了害怕蚊虫叮咬,本来挂上了蚊帐,严格加以防范,只因偶然的疏失,留下了缝隙,使一个蚊子钻了进来,造成终夜骚扰,不得安眠。看来,坏人或者小人不在多少,即使只有一个,也会闹得你不得安宁。即事见理,寄怀深远,体现了咏物诗的特点。
诗中创造了一个形体弱小、地位卑下,但颇有自信力,蓄志不凡的形象。作者另有一首咏青苔的小诲"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可以参看。
漓江舟行(二首选一)赵翼
舟行连日上滩迟,稍喜扬帆疾若驰。才得顺风河又转,世间那得称心时!
漓江--在广西桂林。
诗中说,连日行船逆水上滩,十分艰难、缓慢,总算盼到了顺风吹来,一帆疾驶。可是,没过多久,河身转弯了,结果又由顺风变成了逆风。人间万事,称心的时候真是太少了!
从日常小事中洞见社会生活的大道理,意蕴深邃,形象鲜明,这是赵翼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咏蚊
乍停纨扇便成团,隐隐雷声夜未阑。漫道纱厨凉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难。
汪秀峰一名启淑,官至工部郎中,乾隆年间诗人。
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雷声一一形容蚊子众多,鸣声如雷。未阑--未尽。漫道--别说,不要说。纱厨--纱帐。凉似水--是说月光照彻,沁凉似水。作者说,蚊子太多了,轰响如雷,纨扇刚刚停下,就成团结队地飞回来。只好把蚊帐放在月光下面,因为明中易避,暗里难防。
寓哲理干咏物之中,形象而又生动。
舟还长沙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郭六芳一一字漱玉,晚清女诗人,有《绣珠轩诗抄》。侬--我。雨湖--在今湖南湘潭市。"十二珠帘"旬--珠帘,以珍珠为饰的窗帘。这是一种形容,说夕阳照映下屋宇显得特别华美。
作者通过记述傍晚还家的观感,阐明了一个"美的发现"的道理和美学上的"心理距离"说。家,每天都见得到,但对它的美的形象却未曾发现,更谈不到把握。可是,一当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拉开适当的距离,换句话说,把"家"这个特定的对象,置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夕照红"与"江上望")来"静观",就发现了原来所未曾留意的自然美--家,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如在画图之中。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这是写出了人与鸟一见如故的相契,了无猜忌,无防范的相交。又如: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家》)
这是写出了故乡风物的缠绵、亲近之情,鸟在其中扮演著热情故友的角色。鸟之所以最能成为诗人的朋友,因为它那富于灵性的啼叫声,代表大自然发言,也代表诗人与大自然晤言。
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样的诗句,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在写风景,其实大自然以其最细微的生命颤动,不期然而然地映现著诗人的生命情意;大自然以其每一线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啼,每一丝虫吟,感应著、涵容著诗人最广大、最无限的灵魂的存在。当诗人将自己完全委托于山水的本性时,诗人的性灵溶入其间,因而与宇宙构成一个深切的同情交流,物我之间同跳著一个脉搏,同击著一个节奏,两个相同的生命,在那一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无我之境」的生命哲学底蕴。
宋人黄庚《临平泊舟》云:
月色、波光、风露、藕香,一叶小舟含有宇宙天地之美,这便是心灵的无限充盈富足。又明人王夫之《飞来船》云:
开篇「偶然」一语,便已透出许多感叹、许多欣慰!且让这满江白云永远留住,心灵愿与这无限的洁净与安谧长存。最後再看一首宋人的归舟诗,郭震《宿渔家》云:
「灯前」的意象,代表著飘泊旅途,也代表著回家欢聚。唐人韦庄「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含山店梦觉作》),何等的凄清,何等的怔忡失神!而在宋人郭震那里,却化而为温暖的家,化而为朴实的日常人生的欢笑。由先秦而宋元,那跋涉於山水途中的诗人身影,正由此两首小诗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