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菟丝附女萝”含义辨析

(2008-11-13 21:19:54)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闲谈

“菟丝附女萝”含义辨析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八首,一般认为是写女子新婚久别的怨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女子怨婚迟之作。对于其中的“菟丝附女萝”一句的理解,似乎并不如题旨一样存在歧义。《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意思是说菟丝女萝都是蔓生草,相互缠绕,比喻夫妇感情亲密无间。这一说法广为后世所接受。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在此句后注释说:“菟丝,一种细弱蔓生的植物,这是女子自比。女萝,即松萝,也是柔弱而蔓生的植物,这里比喻女子的丈夫。这句以菟丝、女萝的缠绕喻夫妇情意的缠绵。”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亦释此句曰:“以二物纠缠喻指夫妻情笃。菟丝,一种蔓生植物,茎细长,夏季开淡红小花。此为女子自指。女萝,即松萝,亦蔓生,细枝,代指女子之夫。附,攀附,附着。”袁行霈在赏析这首诗时也说:“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有人甚至由此而引申出“‘菟丝附女萝’是比喻古代妇女燕尔新婚的绝妙好词”的说法。

然而仔细考察原诗,从五臣注以来的这种理解很可能根本就是一个误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从意象本身来考察。我们须对菟丝、女萝这两种植物有更清楚的认识。菟丝,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柔呈线状,左旋缠绕,多分枝,黄色,随处生吸器,侵入寄主组织内。生长于田边、荒地及灌木丛间。寄生于草本植物,尤以豆科、菊科、藜科为多。这在诗中也有表现。如元稹菟丝》:“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杜甫新婚别》“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黄庭坚临河道中》“觉来去家三百里,一园菟丝花气香。可怜此物无根本,依草著木浪自芳。”女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生于深山老林树干上或岩壁上。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诗正义》孔颖达疏曰:“茑(也是一种蔓生植物。笔者注)与女萝施于松柏之上,非自有根,依於松柏之根,故松柏存而茂,松柏殒而亡,是存亡在松柏。”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诗》:“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东晋卢谌《赠刘琨诗》:“绵绵女萝,施于松标。”唐元稹《梦游春》:“高松女萝附。”“施”是说女萝攀援而上。“依”“附”是说女萝自身不能独立,必须依附于松上。可见女萝并非菟丝理想的“托身”之物。相反,以生于平地的菟丝之低微卑弱欲攀附生于山林、悬于高松的女萝,几乎绝无可能。那么,作者又怎么可能以“菟丝附女萝”来比夫妻感情缠绵?

第二,从上文来考察。“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文选》李善注:“竹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孤生竹”与“泰山”之间的“托身”关系十分明确,不会产生歧义。《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两组平行比兴,每组比兴中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相同,想要说明的意思也相同。同样,“菟丝”与“女萝”的关系也极有可能存在和“孤生竹”与“泰山”之间相同的“托身”关系,“附”字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将两组比兴联系起来看,会发现其中含有强烈的对比意味。“菟丝”比“孤生竹”更加纤细柔弱、渺小卑微,但所依靠的却是垂挂于松上的“女萝”,不仅不如“泰山”的坚实牢固,而且高悬于空中,随风飘荡,根本无法把握,更无法依靠。那么,二者之间也就不可能存在亲密关系,诗人也不可能用此句来比夫妇情笃。毫无疑问, “孤生竹”和“菟丝”都是女子自比,“女萝”比丈夫,而“泰山”则有可能指女子的父母或丈夫。那么,这四句诗意思可解为:我婚前在娘家,如竹生根于大山,十分稳固安定;或者是说,我婚前想象婚后会如竹生根于大山,找到一生的“靠山”和归宿。可是,婚后才知道,我如菟丝、君如女萝,距离如此遥远,根本无法依靠。

第三,从下文来考察。“千里远结婚”是说女子的娘家离得很远,“悠悠隔山陂”是说婚后丈夫即离家远别。由此可以推断,女子婚前对丈夫不可能有很深入的了解,而婚后丈夫又很快离开家,她也不可能有深入了解的机会。不仅亲密感无从产生,而且对婚姻的安全感也无从保证,她感觉到自己毫无依靠。而这正是她把自己与丈夫的关系比作菟丝附女萝”的直接原因。于是,猜疑和担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轩车来何迟?”既是对丈夫久别不归原因的探询,又表明她担心丈夫变心的疑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怕丈夫将来回来时自己已经人老色衰,不再会得到丈夫的爱。“君亮执高节”说是“想必”,却正是担心丈夫不“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不知道如何是好,一筹莫展。女子的这些细腻的心理活动,都是她担心丈夫靠不住的表现。这些正是对“菟丝附女萝”这一比兴意义的具体说明。

第四,从其他相关诗篇来考察。唐代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妾家巫山隔汉川,君度南庭向胡苑。……一从流落戍渔阳,怀哉万恨结中肠。南山幂幂菟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由来花叶同一根,今日枝条分两处。”本来应该在一起的“菟丝花”与“女萝树”各在“南山”“北陵”,“枝条分两处”,比思妇与游子的分离。李白的《古意》“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很多人都以为此诗写新婚夫妇的缠绵,是因为没有详细去理解后文。“轻条”四句是说女萝在春风的诱导下“百丈托远松”,与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二句说菟丝与女萝各在山崖一侧,难以相见。因而下面才说“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意思是弃妻另娶的丈夫得意洋洋,而弃妇自己却伤心无比。李白又有《白头吟》:“菟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两草犹一心”,似乎夫妇感情尚好,但并非“菟丝附女萝”,而是女萝“强萦抱”,且终以女子被弃为结局。沈彬赠王定保》“闻公已有平生约,谢绝女萝依菟丝。”详诗意似是王拒绝了一女子的求婚。与其他诗不同,诗人以女萝比女方,而以菟丝比男方,可能是女方家庭地位较为优越,亦有可能只是男方自嘲。这些诗中菟丝与女萝都用来比夫妻关系,但不是夫妻分离,便是妻子被弃,夫妻感情都不缠绵。就笔者才力所及,找不到一篇以“菟丝附女萝”正面表现夫妇感情融洽亲密的例子。

在以上解说中,我们认为《冉冉孤生竹》是“写女子新婚久别的怨情”的。将“菟丝附女萝”解释为女子盼望婚后得到终身依靠的愿望因丈夫离家久别的现实而受到沉重打击,其比兴的意义、与上下文的关系、其他相关诗篇也都得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也有人以为此诗是女子怨婚迟之作。辛志贤等选编的《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即持此观点。该书对“菟丝附女萝”注释说:“这句是说二人都是弱者。”这说明注者已经注意到“夫妇情笃”说并不恰当。但说二人都是弱者,意思并不明确,难以疏通与上下文的关系,也与“女子埋怨婚迟”的题旨难以协调。而将其理解为男子迟迟不来迎娶使女子觉得自己像菟丝欲攀附高松上的女萝一般困难和遥不可期,句意与全文、与主题之间就会非常协调。

因此可以说,许多年来人们认为“菟丝附女萝”表现了新婚夫妇的情笃意浓,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也许这个错误永远难以纠正,但我们最起码应该知道错在何处,知道作者和诗中那个女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