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两汉文学资料 |
《谏逐客书》赏析
作者:shanmu
《谏逐客书》是作为秦国客卿的李斯向秦王政呈送的奏章,是一份规劝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意见书。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本文。
李斯要成功说服秦王,并非易事,至少有几个困难:一是身份的尴尬。作为被驱逐者之列,难洗“间谍”之嫌。二要说服秦王,如果不讲究措辞艺术,无疑是费力不讨好。三是对于成为招致逐客令的导火线的郑国渠事件,如何处理才能消除其在秦王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李斯本来希望入秦能建功立业,他当然不想一纸逐客令而窒息前途,唯一的希望就是上书,直接向秦王进言。
正是出于对自己命运乃至整个社会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与所有客卿的利益分不开的,不可能只考虑一己之安。纵观全篇,没有任何一句为自己去留之词、乞求之请,这样避免了身份尴尬之嫌,没有流露出穷途末路的可怜相,反而在援引大量史实之后,发出“客何负于秦哉”这样强而有力的反诘。同时,单举秦穆 公等四 君纳客用士、成就帝业的史例,可谓用心良苦。在取譬说理时,也抓住秦王之所好所求,富丽珍奇,反衬出人的高雅尊荣。在分析逐客的危害性时,没有虚张声势,也没有声泪俱下地鸣冤叫屈,而是直陈利害,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他以秦国利益的角度立论,将有利于自己的观点以堂而皇之的道理表达出来,行文慷慨,气势雄大,让人觉得其说理出于至性至情,忠心可嘉,不得不信服。说理能说到这种程度,真不愧是大手笔。
下面分析本文在具体行文中高超的说理艺术。
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点多余的话都没有,干净利落,直接点出主旨所在。将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既然是“吏议”,就可以不避忌讳,痛陈利害,任气抒忠。
在接下来的说理中,说古道今,论人议物,挥洒自如。首先从正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材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雄辩地驳倒宗室大臣就“郑国渠”等事件借题发挥攻击客卿的言论,并顺势反诘:“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至此,通过援古证今来阐明文章的论点!
然后他采用设喻的手法,大开大阖,将笔锋由历史回顾转到眼前现实,再生出一段新的议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云云,将论述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发人深思。再针对秦王所好,从珠饰美女等多个侧面论证“必出於秦然后可”的言不由衷,造成文意繁复的效果。再以音乐设喻,反衬对人的态度的不正确。就逐客一事,提高到“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谓高瞻远瞩,不愧有政治家的远大眼光。试想,哪个 国 君不想问鼎中原?何况有雄心壮志的秦王!这样论述,自然能说动秦王之心。
最后作者从正面说理,指出要成就三皇五帝之功,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关键在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并以泰山和河海为例,类比说理,深入浅出,警策人心。再以秦王最在意的王者之论,阐述成就霸业就不应该拒绝“众庶”,言外之意,如今听信了“吏议逐客”,而不及时收回逐客令,把一切像我这样有才能的客卿逐出秦国,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后会使客卿成就敌国的功业,其危害之大,使人堪虞。
最后总结深化主题,呼应前文。语重心长,恳切之辞,溢于言表。勇于改过的秦王能不从这诤言中警悟吗?果然,此书一上,“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而且对他更加倚重。
本文这样通过层层的论述,“高处立论,阔处行文”,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正反对比,从历史到现实,从理性到感性,结合形势,交错起伏,显示了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通过大量对偶句与排比句的使用,淋漓尽致,不但文采斐然,音韵铿锵,而且气势流畅,展现了作者在文字表达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