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魏晋文学参考资料 |
鲍照乐府诗探析
作者 佚名
一般文学史都将鲍照与谢灵运、颜廷之并称为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嘉时代三大文人。鲍照(公元415?--466),字明远,出身寒庶,少时多才,因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得重用,为国侍郎,后又做过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等职,后子顼因谋反赐死,他也死于乱军之中。在当时,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虽然奠定了山水诗的基础,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山水诗仍带有玄言诗的痕迹;颜廷之喜欢用典,过分追求典雅;只有鲍照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乐府诗,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现实性内容,形成了雄壮有力的艺术风格。由于鲍照出身寒门,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政治上受压抑,无法发挥他的报负和才能,文坛上也受轻视,因而他选择了与谢灵运、颜廷之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发扬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特别是他的七言乐府和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作品为《拟行路难》十八首(另一说为十九首)[1]。其诗歌内容的主要特色就是感愤不平,这种感愤不平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才秀人微”的出身。依据《拟行路难》的内容,大体可将他的乐府诗分为怀才不遇类、边塞和征人、思妇之苦类、闺怨、宫怨和弃妇类、生命短暂、人生无常和及时行乐类四大类,从这其分类中也可以看出鲍照乐府诗歌创作的题材以及其中包含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鲍照乐府诗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鲍照所处的刘宋时期,随着谢灵运山水诗的兴起,老庄思想的影响逐渐削弱,尽管文学的内容和题材越来越丰富,但文学还是主要掌握在少数宫廷文人和贵族手中,与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缺乏联系,只有鲍照的乐府诗敢于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俊逸”、“遒丽”,这是鲍照乐府诗所具有的历史性的意义。
(一)鲍照乐府诗与《诗经》的民歌部分
鲍照的乐府诗有些直接模拟和继承了《诗经》。如《代北风凉行》起首句“北风凉,雨雪芳,京络女子多妍妆”就是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其凉,雨雪其芳”。《乐府诗集》卷六十五《北风行》题下注说:“《北风》,本卫(按,应为邶(BEI))诗也。”其诗云:
北风凉,雨雪芳,京络女子多妍妆。遥艳帷中自悲伤,
沉吟不语若有忘。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心上人(或丈夫)远行在外,她正为其行止担忧,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在诗歌的形式上,采用两个三言句开头,中间用整齐的七言句展开,最后,用四个三言句作结,极具节奏感和韵律美。结尾处的四个三言句,给人以急切之感,较好地抒发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内心焦虑之情。
《诗经》里的《国风》基本上都是民歌,主要表现的是一般民众的感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论是对不合理的剥削制度的诅咒和抨击,还是对劳动者沉重劳役、兵役的同情和控诉,不论是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揭露,还是对生活、爱情的追求与向往,都贯穿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诗经》丰富的内容、赋比兴手法以及生动的语言、自然纯朴的风格给鲍照的乐府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白头吟》里“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就是直接引用了《诗经•魏风•硕鼠》和《诗经•小雅•青绳》的典故,《拟行路难》里“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日常生活中泻水于平地的小事作为比兴,来比喻人生穷达的各异,所有以上例子都表明,鲍照的乐府诗都直接学习或借鉴了《诗经》的内容,艺术手法上善用比兴也是其乐府的一大特色。可以说,鲍照较好地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和以比兴为代表的艺术手法。
(二)鲍照的乐府诗与《楚辞》
钟嵘在其《诗品》中认为:鲍照源于张协、张华,二张源于王粲,王粲源于李陵,李陵源自《楚辞》,将鲍照列入《楚辞》系统的诗人。[2]
从他乐府诗中所表现的强烈感情、丰富想象、多种手法看,鲍照确实受到了《楚辞》很大的影响。他本人也一如屈原,面对丑恶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失去个人品格,而是诅咒、不满、抨击,显示出自己的理想。
鲍照的《代升天行》直接受到《楚辞•远游》的影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升天行》题下注云:“《乐府题解》曰:‘《升天行》,曹植云:‘日月何时留’,鲍照云:‘家世宅关辅’。曹植又有《上仙录》、《神游》、《五游》、《龙欲升天》等篇,皆伤人事不永,俗情险艰,当求神仙,翱翔六合之处,与《飞龙》、《仙人》、《远游篇》、《前缓声歌》同意。’”《飞龙》、《仙人》、《远游篇》等诗是曹植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楚辞•远游》的影响。王逸云:“《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困于谗佞,无所告诉,乃思于仙人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至焉。”从这儿可以看出,鲍照的《代升天行》出自曹植的一系列仙游诗和《楚辞•远游篇》,虽然这首诗也有游仙的内容,但其结束处的“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两句,则用极为蔑视的口吻,辛辣地嘲讽了权门势族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与其同时代诗歌玄空的思想内容相比,充满了批判现实的性格。
屈原在他的《离骚》中主张:掌握政权的君主应当“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鲍照也学习了这一点,他的《代放歌行》云:
蓼虫避葵董,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阳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迥?
鲍照的这首诗前十二句出自《离骚》的“唯党人之愉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世并举而好朋兮”等句,正面指出钻营仕途的正是一些龌龊之辈,具体描写了那些小人为求高官而追逐名利的可憎丑态。后十句则出自《离骚》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昔三后而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等句,表达了正直有才之士不能施展才华的苦闷心情,是用反语嘲讽当权者不能作用贤能和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才能的苦闷心情,也可看出鲍照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屈原在《离骚》中常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用香草比喻美好才德和志行高尚,鲍照也在其《梅花落》中采用了这种手法,用梅树比喻正直之士,用杂树比喻名利小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梅树“霜中能作乐,露中能作实”和杂树“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结论,用梅树自比和屈原以香草自比如出一辙。
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比喻赏识自己的君主,鲍照也把“美人”当成赏识自己才能的君主的象征。鲍照的《中兴歌》是其歌功颂德之作,其中第四首有“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句,就是典型的例证。《中兴歌》第四首有“要艳双屿间里,望美两洲间”句,就是出自《楚辞•九歌》的“望美人兮末来”句,“望美”之“美”可能就是指重视自己的君主。
另外,《离骚》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追求理想的精神、对阴暗社会现实的悲愤慷慨,运用夸张、比兴、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事物特征等,都对鲍照乐府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他的《代苦热行》中“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堕魂来归。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稀,丹蛇逾百尺,玄峰盈十围”等句就是出自《楚辞•招魂》中的词句,使得用词诡异,想象丰富。
(三)鲍照的乐府诗与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
众所周知,《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先河,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代时,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也浸透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乐”的中和思想和“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诗经》的现实主义被随意歪曲,至使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发扬,只有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部分,更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具体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的艰辛与痛苦。鲍照正是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痛苦与挣扎。如《采桑》、《代蒿里行》、《代挽歌》等均属于汉乐府中“相和歌辞”的一类,《代陈思王白马篇》、《代苦热行》等属于汉乐府中的“杂曲歌辞”,而“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都是汉乐府中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鲍照所使用的属于“杂曲歌辞”的一类作品,多是过去已失传,而被魏晋文人如曹植、陆机等人所使用过的,自然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汉乐府民歌多用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鲍照也是如此,他的七言诗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与他注意学习汉乐府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是反映民众疾苦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再加上当时作品忧时伤乱、感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功业等思想,使得建安文学具有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风格上含有一种充满生机和力度的文学新抽象—“建安风骨”。鲍照许多作品如《代东武吟》中的“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等,写得深具“慷慨之风”,有建安风骨之遗风。所以刘熙载评鲍照时说:“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3]评语中引用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正是出自《文心雕龙》对建安文学的评价,由此可见,鲍照是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作家。
二、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鲍照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旧题和自创新题,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事、民众苦难,咏唱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乐府诗歌。他的《代少年时至衰老行》、《代阳春登荆山行》、《代贫贱苦愁行》、《代边居行》都不在《乐府诗集》中,说明是鲍照的自创新题。《代夜坐吟》也是鲍照的自创新题,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夜坐吟》,鲍照所作也。”[4]
鲍照不仅自己善于向古人学习,而且还为后世人提供了新的经验,开拓了新的领域。据《乐府诗集》记载,好多乐府古题或前人所作都已散失,诗集中记载的一些古题都是鲍照的作品为最早,鲍照为那些散失的古题注入新的力量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对建安以来的文人乐府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对古题《长天行》的创新,鲍照一改曹植等人“因伤感人生短暂而要羽化成仙”为“对腐朽现实的尖锐讽刺”,呈现出积极的意境。文学的生命在创新,鲍照的创新精神永远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鲍照的乐府诗气势雄壮而深沉,感情不受拘束,直抒胸臆,对读者具有惊心动魄的感染力。这一特点在他的《拟行路难》组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他的乐府诗想象丰富大胆,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夸饰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和深刻。他善于撷取生活中与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事物,如“河边草”、“城上日”、“冰上霜”、“柏梁台”等,通过借助想象和运用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既避免了由于一味地直抒胸臆而流于平淡,又能很好地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人感到情感淋漓尽致。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他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大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他不象同时代的其它诗人那样只是单纯地模山范水,而是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他的乐府诗中,诗句工整对仗。如“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扶风歌》)、“碧楼含夜月,紫殿争朝光”(《中兴歌》第三)等。鲍照在传统的边塞诗中增加了富有诗意的边塞风物描写,他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词汇再现了边地景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隋唐以后的边塞诗歌。“寝卧握秦戈,栖息报越箭”(《扶风歌》)、“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马毛缩如猬,弓角不得张”(《代出自蓟北门行》)、“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极边气寒”(《拟行路难》第十四)等,无不写得神采飞扬,回肠荡气。
在艺术手法方面,鲍照的乐府诗歌注重每首诗的起调和结束之处。在他的《拟行路难》诗组中,多用“君不见”起调,下面排列引人愁思的景物,形象突兀而起,动人心弦。有些诗如“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要么塑造鲜明的形象,要么用自然景物作比兴,在刚开篇时就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每首诗的结束之处,大多具有两种情感,一类是以怨恨、悲哀、绝望、曲折等情感结束,如“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其二)、“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徒倚至夜半”(其八)等;另一类是以率真、大方、劝慰的情感作结束,如“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其六)、“直须悠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其十八)等,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鲍照的乐府诗,特别是《拟行路难》组诗,开创了七言以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的新纪元,而且用韵灵活,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在中国文学史上,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现存他形式完整的七言诗共九首,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谢灵运两首,颜廷之则一首也没有。自先秦到刘宋,虽然已有七言歌谣,但文人创作的七言诗,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大多不够完美。学术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建安时期曹丕所写的《燕歌行》二首,但其内容只局限于闺怨,形式上句句用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缺乏变化。而鲍照则从传统中解放了出来,他不仅可以隔句用韵,而且还可以自由换韵,这对七言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拟行路难》第十二: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戌犹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年,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遥遥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篷首乱发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这首七言,不但隔句用韵,而且在最末四句换了韵,读起来比句句用韵上口,和谐,比五言诗也显得更加豪放、有力。
鲍照的乐府诗在诗歌形式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在他的86首乐府诗中,三言诗一首,五言诗五十四首,以五言为主的杂言诗一首,七言诗九首,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二十一首。从其内容看,他为抒发自己热情奔放的情感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他的七言诗和以七言为主的杂诗比过去的五言诗有了很大的创造性。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七言之制,(明远)实已范围千古[5]。鲍照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七言为主的诗歌中,巧妙地组合了五、六、八、九言诗句,而且经常骤然换韵,多用仄声韵,使节奏更富变化,彰显豪放朴茂的风格,给人一种新奇有力的感觉。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评》中评价鲍照的诗歌时说:“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辞淫艳,倾炫心魂。”可以说,鲍照七言和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将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于七言诗的最终形成与巩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拟行路难》等诗对于后来的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鲍照乐府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学习南朝的乐府民歌。在当时,吴歌、西曲被视为里巷歌谣的情况下,他却十分推崇南朝民歌作品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在他的乐府诗中,有30多首清新明丽、优美动人的小诗,其中《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汉魏乐府民歌质朴刚健的风格,而且具有南朝乐府民歌艳丽浅俗的特点,这自然是他学习南朝乐府民歌与继承汉魏民歌特点的结果。
吴歌、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于齐梁时代,主要内容是反映男欢女爱的爱情歌曲。由于鲍照生活的刘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中的歌舞活动随之兴盛,再加上鲍照长期过着“微臣下僚”的官吏生活,使他有着充足的时间接触民间,在很大程度上熟悉南朝乐府民歌,为他学习创作南朝乐府风格的作品创造了有利条件。鲍照的类作品一般都学习了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形式,但鲍照的这类作品的内容却是利用情歌的形式,巧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如《采菱歌》第四“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第五“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等,写他想与才德兼备的美女相见而美女没来时的烦闷、悲愁,实际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的悲愤。《中兴歌》里“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中说的君子并不是单指的梦中的情人,而是另有所指,象征赏识自己的君主。
除《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外,鲍照还一些深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如《幽兰》五首:
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第一)
簾委兰惠露,帐含桃李风。揽带昔何道?坐今芳节终。(第二)
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华落不知终,空坐愁相误。(第三)
眇眇蛸挂网,漠漠蚕弄丝。空惭不自信,怯与君画期。(第四)
陈国郑东门,古今共所知。长袖暂徘徊,驷马停路歧。(第五)
这五首诗,虽然取名《幽兰》,但却几乎没有描写兰花,它可能是诗人的一种象征手法,意寓自己具有的美好才德,这五首诗全部是写想与知己相会却终未能见面的悲哀之情,也是借用了南朝乐府情歌的形式。
鲍照的《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等诗,均写得细腻优美,深得江南乐府民歌的妙处,在修辞和音韵等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鲍照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合了南朝乐府民歌善用比喻、流畅自然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凝练通脱的语言风格,在内容和主题上,鲍照的乐府诗与当时流行的吴歌相比,虽然学习了它们的长处,但却与之大相径庭。其中大多数是巧妙地借助情歌内容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慷慨之情,突破了南朝乐府民歌狭小的思想内容范围,是其乐府诗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总之,鲍照是一名勇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大量乐府诗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部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汉魏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文学多生气力度的“风骨”,汲取了南朝乐府民歌清新的内容,运用和融合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和当时刘宋文坛修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山水景物的技法,终于完成了“抗音吐怀,每成亮节”[6]的唯他独有的乐府诗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乐府民歌化的创作道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鲍照乐府诗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鲍照所处的刘宋时期,随着谢灵运山水诗的兴起,老庄思想的影响逐渐削弱,尽管文学的内容和题材越来越丰富,但文学还是主要掌握在少数宫廷文人和贵族手中,与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缺乏联系,只有鲍照的乐府诗敢于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俊逸”、“遒丽”,这是鲍照乐府诗所具有的历史性的意义。
(一)鲍照乐府诗与《诗经》的民歌部分
鲍照的乐府诗有些直接模拟和继承了《诗经》。如《代北风凉行》起首句“北风凉,雨雪芳,京络女子多妍妆”就是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其凉,雨雪其芳”。《乐府诗集》卷六十五《北风行》题下注说:“《北风》,本卫(按,应为邶(BEI))诗也。”其诗云:
北风凉,雨雪芳,京络女子多妍妆。遥艳帷中自悲伤,
沉吟不语若有忘。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心上人(或丈夫)远行在外,她正为其行止担忧,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在诗歌的形式上,采用两个三言句开头,中间用整齐的七言句展开,最后,用四个三言句作结,极具节奏感和韵律美。结尾处的四个三言句,给人以急切之感,较好地抒发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内心焦虑之情。
《诗经》里的《国风》基本上都是民歌,主要表现的是一般民众的感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论是对不合理的剥削制度的诅咒和抨击,还是对劳动者沉重劳役、兵役的同情和控诉,不论是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揭露,还是对生活、爱情的追求与向往,都贯穿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诗经》丰富的内容、赋比兴手法以及生动的语言、自然纯朴的风格给鲍照的乐府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白头吟》里“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就是直接引用了《诗经•魏风•硕鼠》和《诗经•小雅•青绳》的典故,《拟行路难》里“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日常生活中泻水于平地的小事作为比兴,来比喻人生穷达的各异,所有以上例子都表明,鲍照的乐府诗都直接学习或借鉴了《诗经》的内容,艺术手法上善用比兴也是其乐府的一大特色。可以说,鲍照较好地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和以比兴为代表的艺术手法。
(二)鲍照的乐府诗与《楚辞》
钟嵘在其《诗品》中认为:鲍照源于张协、张华,二张源于王粲,王粲源于李陵,李陵源自《楚辞》,将鲍照列入《楚辞》系统的诗人。[2]
从他乐府诗中所表现的强烈感情、丰富想象、多种手法看,鲍照确实受到了《楚辞》很大的影响。他本人也一如屈原,面对丑恶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失去个人品格,而是诅咒、不满、抨击,显示出自己的理想。
鲍照的《代升天行》直接受到《楚辞•远游》的影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升天行》题下注云:“《乐府题解》曰:‘《升天行》,曹植云:‘日月何时留’,鲍照云:‘家世宅关辅’。曹植又有《上仙录》、《神游》、《五游》、《龙欲升天》等篇,皆伤人事不永,俗情险艰,当求神仙,翱翔六合之处,与《飞龙》、《仙人》、《远游篇》、《前缓声歌》同意。’”《飞龙》、《仙人》、《远游篇》等诗是曹植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楚辞•远游》的影响。王逸云:“《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困于谗佞,无所告诉,乃思于仙人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至焉。”从这儿可以看出,鲍照的《代升天行》出自曹植的一系列仙游诗和《楚辞•远游篇》,虽然这首诗也有游仙的内容,但其结束处的“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两句,则用极为蔑视的口吻,辛辣地嘲讽了权门势族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与其同时代诗歌玄空的思想内容相比,充满了批判现实的性格。
屈原在他的《离骚》中主张:掌握政权的君主应当“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鲍照也学习了这一点,他的《代放歌行》云:
蓼虫避葵董,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阳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迥?
鲍照的这首诗前十二句出自《离骚》的“唯党人之愉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世并举而好朋兮”等句,正面指出钻营仕途的正是一些龌龊之辈,具体描写了那些小人为求高官而追逐名利的可憎丑态。后十句则出自《离骚》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昔三后而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等句,表达了正直有才之士不能施展才华的苦闷心情,是用反语嘲讽当权者不能作用贤能和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才能的苦闷心情,也可看出鲍照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屈原在《离骚》中常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用香草比喻美好才德和志行高尚,鲍照也在其《梅花落》中采用了这种手法,用梅树比喻正直之士,用杂树比喻名利小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梅树“霜中能作乐,露中能作实”和杂树“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结论,用梅树自比和屈原以香草自比如出一辙。
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比喻赏识自己的君主,鲍照也把“美人”当成赏识自己才能的君主的象征。鲍照的《中兴歌》是其歌功颂德之作,其中第四首有“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句,就是典型的例证。《中兴歌》第四首有“要艳双屿间里,望美两洲间”句,就是出自《楚辞•九歌》的“望美人兮末来”句,“望美”之“美”可能就是指重视自己的君主。
另外,《离骚》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追求理想的精神、对阴暗社会现实的悲愤慷慨,运用夸张、比兴、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事物特征等,都对鲍照乐府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他的《代苦热行》中“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堕魂来归。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稀,丹蛇逾百尺,玄峰盈十围”等句就是出自《楚辞•招魂》中的词句,使得用词诡异,想象丰富。
(三)鲍照的乐府诗与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
众所周知,《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先河,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代时,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也浸透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乐”的中和思想和“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诗经》的现实主义被随意歪曲,至使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发扬,只有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部分,更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具体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民众日常生活的艰辛与痛苦。鲍照正是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痛苦与挣扎。如《采桑》、《代蒿里行》、《代挽歌》等均属于汉乐府中“相和歌辞”的一类,《代陈思王白马篇》、《代苦热行》等属于汉乐府中的“杂曲歌辞”,而“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都是汉乐府中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鲍照所使用的属于“杂曲歌辞”的一类作品,多是过去已失传,而被魏晋文人如曹植、陆机等人所使用过的,自然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汉乐府民歌多用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鲍照也是如此,他的七言诗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与他注意学习汉乐府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是反映民众疾苦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再加上当时作品忧时伤乱、感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功业等思想,使得建安文学具有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风格上含有一种充满生机和力度的文学新抽象—“建安风骨”。鲍照许多作品如《代东武吟》中的“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等,写得深具“慷慨之风”,有建安风骨之遗风。所以刘熙载评鲍照时说:“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3]评语中引用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正是出自《文心雕龙》对建安文学的评价,由此可见,鲍照是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作家。
二、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鲍照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旧题和自创新题,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事、民众苦难,咏唱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乐府诗歌。他的《代少年时至衰老行》、《代阳春登荆山行》、《代贫贱苦愁行》、《代边居行》都不在《乐府诗集》中,说明是鲍照的自创新题。《代夜坐吟》也是鲍照的自创新题,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夜坐吟》,鲍照所作也。”[4]
鲍照不仅自己善于向古人学习,而且还为后世人提供了新的经验,开拓了新的领域。据《乐府诗集》记载,好多乐府古题或前人所作都已散失,诗集中记载的一些古题都是鲍照的作品为最早,鲍照为那些散失的古题注入新的力量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对建安以来的文人乐府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对古题《长天行》的创新,鲍照一改曹植等人“因伤感人生短暂而要羽化成仙”为“对腐朽现实的尖锐讽刺”,呈现出积极的意境。文学的生命在创新,鲍照的创新精神永远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鲍照的乐府诗气势雄壮而深沉,感情不受拘束,直抒胸臆,对读者具有惊心动魄的感染力。这一特点在他的《拟行路难》组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他的乐府诗想象丰富大胆,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夸饰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和深刻。他善于撷取生活中与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事物,如“河边草”、“城上日”、“冰上霜”、“柏梁台”等,通过借助想象和运用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既避免了由于一味地直抒胸臆而流于平淡,又能很好地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人感到情感淋漓尽致。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他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大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他不象同时代的其它诗人那样只是单纯地模山范水,而是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他的乐府诗中,诗句工整对仗。如“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扶风歌》)、“碧楼含夜月,紫殿争朝光”(《中兴歌》第三)等。鲍照在传统的边塞诗中增加了富有诗意的边塞风物描写,他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词汇再现了边地景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隋唐以后的边塞诗歌。“寝卧握秦戈,栖息报越箭”(《扶风歌》)、“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马毛缩如猬,弓角不得张”(《代出自蓟北门行》)、“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极边气寒”(《拟行路难》第十四)等,无不写得神采飞扬,回肠荡气。
在艺术手法方面,鲍照的乐府诗歌注重每首诗的起调和结束之处。在他的《拟行路难》诗组中,多用“君不见”起调,下面排列引人愁思的景物,形象突兀而起,动人心弦。有些诗如“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要么塑造鲜明的形象,要么用自然景物作比兴,在刚开篇时就能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每首诗的结束之处,大多具有两种情感,一类是以怨恨、悲哀、绝望、曲折等情感结束,如“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其二)、“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徒倚至夜半”(其八)等;另一类是以率真、大方、劝慰的情感作结束,如“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其六)、“直须悠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其十八)等,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鲍照的乐府诗,特别是《拟行路难》组诗,开创了七言以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的新纪元,而且用韵灵活,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在中国文学史上,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现存他形式完整的七言诗共九首,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谢灵运两首,颜廷之则一首也没有。自先秦到刘宋,虽然已有七言歌谣,但文人创作的七言诗,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大多不够完美。学术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建安时期曹丕所写的《燕歌行》二首,但其内容只局限于闺怨,形式上句句用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缺乏变化。而鲍照则从传统中解放了出来,他不仅可以隔句用韵,而且还可以自由换韵,这对七言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拟行路难》第十二: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戌犹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年,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遥遥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篷首乱发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这首七言,不但隔句用韵,而且在最末四句换了韵,读起来比句句用韵上口,和谐,比五言诗也显得更加豪放、有力。
鲍照的乐府诗在诗歌形式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在他的86首乐府诗中,三言诗一首,五言诗五十四首,以五言为主的杂言诗一首,七言诗九首,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二十一首。从其内容看,他为抒发自己热情奔放的情感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他的七言诗和以七言为主的杂诗比过去的五言诗有了很大的创造性。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七言之制,(明远)实已范围千古[5]。鲍照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七言为主的诗歌中,巧妙地组合了五、六、八、九言诗句,而且经常骤然换韵,多用仄声韵,使节奏更富变化,彰显豪放朴茂的风格,给人一种新奇有力的感觉。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评》中评价鲍照的诗歌时说:“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辞淫艳,倾炫心魂。”可以说,鲍照七言和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将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于七言诗的最终形成与巩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拟行路难》等诗对于后来的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鲍照乐府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学习南朝的乐府民歌。在当时,吴歌、西曲被视为里巷歌谣的情况下,他却十分推崇南朝民歌作品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在他的乐府诗中,有30多首清新明丽、优美动人的小诗,其中《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汉魏乐府民歌质朴刚健的风格,而且具有南朝乐府民歌艳丽浅俗的特点,这自然是他学习南朝乐府民歌与继承汉魏民歌特点的结果。
吴歌、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于齐梁时代,主要内容是反映男欢女爱的爱情歌曲。由于鲍照生活的刘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中的歌舞活动随之兴盛,再加上鲍照长期过着“微臣下僚”的官吏生活,使他有着充足的时间接触民间,在很大程度上熟悉南朝乐府民歌,为他学习创作南朝乐府风格的作品创造了有利条件。鲍照的类作品一般都学习了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形式,但鲍照的这类作品的内容却是利用情歌的形式,巧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如《采菱歌》第四“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第五“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等,写他想与才德兼备的美女相见而美女没来时的烦闷、悲愁,实际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的悲愤。《中兴歌》里“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中说的君子并不是单指的梦中的情人,而是另有所指,象征赏识自己的君主。
除《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外,鲍照还一些深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如《幽兰》五首:
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第一)
簾委兰惠露,帐含桃李风。揽带昔何道?坐今芳节终。(第二)
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华落不知终,空坐愁相误。(第三)
眇眇蛸挂网,漠漠蚕弄丝。空惭不自信,怯与君画期。(第四)
陈国郑东门,古今共所知。长袖暂徘徊,驷马停路歧。(第五)
这五首诗,虽然取名《幽兰》,但却几乎没有描写兰花,它可能是诗人的一种象征手法,意寓自己具有的美好才德,这五首诗全部是写想与知己相会却终未能见面的悲哀之情,也是借用了南朝乐府情歌的形式。
鲍照的《吴歌》三首和《采菱歌》七首等诗,均写得细腻优美,深得江南乐府民歌的妙处,在修辞和音韵等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鲍照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合了南朝乐府民歌善用比喻、流畅自然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凝练通脱的语言风格,在内容和主题上,鲍照的乐府诗与当时流行的吴歌相比,虽然学习了它们的长处,但却与之大相径庭。其中大多数是巧妙地借助情歌内容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慷慨之情,突破了南朝乐府民歌狭小的思想内容范围,是其乐府诗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总之,鲍照是一名勇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大量乐府诗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部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汉魏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文学多生气力度的“风骨”,汲取了南朝乐府民歌清新的内容,运用和融合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和当时刘宋文坛修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山水景物的技法,终于完成了“抗音吐怀,每成亮节”[6]的唯他独有的乐府诗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乐府民歌化的创作道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章引用自:http://it.jiulove.com/inc/news/20050801/20010328266.asp
前一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后一篇:鲍照和他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