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魏晋文学参考资料 |
谢灵运在诗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作者张从兴
中国诗史上诗人多如牛毛,大诗人相对而言就显得少了。如何确定一个诗人是大诗人,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要看他的诗歌对后世诗人有多大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中国诗史上,李白和杜甫是公认的两大诗人,一称“诗仙”,一称“诗圣”,是中华诗歌天空上的璀璨双星。而这两位被韩文公誉为“李杜文章在,光炎万丈长”(韩愈《调张籍》)的盛唐大诗人,都非常推崇谢客的诗艺,而且善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1.
李白诗中直接提到谢灵运的就有二十首左右,其中提到“康乐”或“谢康乐”的有八首: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劳劳亭歌》)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蹈海思仲连,游山慕康乐。(《越中秋怀》)
提到“谢公”的有九首: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
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
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书情寄从弟沈州长史昭》)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游敬亭寄崔侍御》)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游谢氏山亭》)
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公亭》)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姑孰十咏
提到 “谢客”的有三首: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
此外,李白还有不少山水诗是明显的模仿谢诗之作,如: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谢《游赤石进帆海》)
流目浦夕烟,挂帆海月生。(李《荆门浮舟望蜀江》)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登江中孤屿》)
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李《秋登巴陵望洞庭》)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谢《游赤石进帆海》)
或弄宛溪月,虚舟信回沿。(李《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不过,谢灵运对李白的影响主要还是在语言艺术和写景技巧两个方面。丁福林指出:
李白受谢灵运影响更多的则诗在语言艺术和写景技巧方面。如李白的写景之句“西峰峥嵘喷红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尺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茫。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空三川夕,回含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等,在写景上不厌其烦地铺陈、辞句上的锤炼和色彩交替等方面和谢诗相比较,都可见出前后相承的端倪。只是李白学谢诗的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且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和奔放洋溢的激情,成就上超过了谢灵运。
2.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送裴二作尉永嘉》)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石柜阁》)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
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一些诗句是模仿自谢灵运的,如:
矧迺归山川,心迹双寂寞。(谢《斋中读书》)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杜《屏迹》)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杜《雨》)
衾枕昧节候……池塘生春草(谢《登池上楼》)
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杜《秋日夔府咏怀》)
不过,杜甫学谢诗却要比李白来得深刻,而且来得成功,恐怕也是谢客诗艺的唯一嗣法弟子。这点,前代学人早已指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说:“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百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是其所师也。间作理语,辄近《十九首》。然大抵多发天然,少规往则,称性而出,达情务尽,钩深索隐,穷态极妍。陈思、景阳,都非所屑;至于潘、陆,又何足云!千秋而下,播其余绪者,少陵一人而已。”
杜甫和谢灵运在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谢之体,一是学谢之法。
先说杜学谢体。此处所谓谢体,概指谢歌之结构而言。前文论及,谢诗大多具有“叙事→写景→说理”这样的三段式结构。杜工部的一些山水诗,也有这样的结构。方东树说:“杜公诗有学大谢体者,如《次晚洲》、《空灵岸》、《花石戍》等可见。”
再看杜学谢法。窃意以为,杜甫主要是从文字工夫和声律(双声叠韵)两方面继承了谢灵运的诗法。这也是前辈学人的看法,并非笔者的创见。台湾学者吕正惠在《杜甫与谢灵运》一文中指出:
谢灵运的独创性在于:他突破了陆机机械的修辞方式,以更绵密的文字工夫直探入事物的本质。我们接着要指出的是,在经过长久的中断以后,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此后,凡是这一传统的诗人,如韩愈、李商隐、黄庭坚,无不直接从杜甫去学习。所以如果说,中国诗歌中的文字工夫传统是由谢灵运赋予生命的,那么,杜甫就是把这一传统发展到极致的人。谢灵运在诗史上的意义,只有透过杜甫的成就去看,才能看得更清楚。反过来说,杜甫在诗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只有连系到在他之前的谢灵运,在他之后的韩愈、黄庭坚,才能落实到具体的历史脉络中。
精辟地论述了谢灵运的文字工夫对杜甫的影响。
谢灵运研究的前辈学者黄节指出:
双声叠韵,在六朝时,诗家文家,皆极注意。唐宋以后,此道不传,惟工部一人,尚经意为之。康乐诗中此类对语极多。
在这段文字中,黄节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杜甫诗中“经意为之”的双声叠韵词是承袭自谢灵运的。张伯伟师指出,“杜甫则是全力写作律诗的盛唐第一诗人。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所谓‘细’,也正表现在格律声调方面” 。妥善地运用双声叠韵,不就是为了使诗歌在吟咏时显得和谐悦耳吗?
由此可见,谢灵运的诗艺成就是杰出的,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确如沈约《谢灵运传论》所言,是个“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的大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谢灵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应不限于“元嘉之雄”,即便称之为“百代诗宗”亦不为过也。
文章引用自:http://www.bairenyan.com/Article/wenhua/200612/434_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