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艺探微(二)----“回腕法”揭秘

(2010-01-21 04:09:33)
标签:

书法

回腕法

书艺

启功

林散之

何绍基

执笔法

杂谈

分类: 书法

各种执笔方法中,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恐怕就是所谓“回腕法”了。

 

“回腕法”的始作俑者据说是何绍基,他在那个来历不明的《张黑女墓志》跋文中说:

 

“每一临字,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挟衣襦矣。因思古人做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驾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然不能自已矣。”

 

自此翁之后,双钩回腕成了神秘、怪诞、匪夷所思、争议不断却符合古代原始的握笔法。不仅普通书法爱好者弄不明白,连书法界巨擘启功先生也是糊里糊涂。据他学生的回忆文章说,启功在学生请教什么是“回腕”时讥其为“猪蹄书”。但启功在看到林散之的回腕后却说到:“(林散之)悬肘回腕,撮指成笔,纵横上下,无不如志。窃效为之不能成字。而先生笔底龙蛇,枯润相发”(启功跋林散之《中日友谊诗卷》)。启功学不了,心里佩服,在学生面前又偷偷发发阿Q精神,不仅令人一笑。

 

启功所谓的回腕法是什么样子呢?语言描述也费尽,看看他的《书法概论》中的插图即知。

 http://s11/bmiddle/4a49994at7d9e2fb73a9a&690

(图一:启功《书法概论》插图,回腕法)

这就是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所谓:“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具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自何绍基发微于前,邓石如、吴昌硕、于右任、林散之发扬光大于后的“回腕法”。

 

但书法爱好者无法理解的是,这种握笔方法没法学,完全违背人体的骨骼肌肉结构,模仿起来浑身别扭,不要说普通书家,即使启功都不能成字呢!但又为什么在其他书家手里能开宗立派呢?又说,回腕法是“古法”,难道钟、张、二王都是如此别扭的写字吗?

 

回腕法还成了书家不传之秘!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横云山人(王鸿绪)每见其甥张得天(张照)之书辄呵斥,得天请教笔法,山人曰:苦学古人,则自得之。得天因匿山人作书之楼三日,见山人先使人研墨盈盘,即出研墨者而键其门,乃启筪出绳,系于阁枋,以架右肘,乃作之。得天出,效之为经月,又呈书,山人笑曰:汝岂见吾作书耶?”

(大意:王鸿绪每次见到外甥张照的字就呵斥,张照请教笔法,王鸿绪不说。所以张照偷偷藏在王鸿绪的书房三天,终于看到王鸿绪把闲杂人等轰走,然后从一个盒子中取出一条绳子,拴在房梁上,吊着自己的右肘写字。张照回去模仿了数月,再写给王鸿绪看,王知道泄密了。)

 

看来如果按照启功先生示范的回腕法,恐怕大家都要买绳子吊胳膊了。设想一下开个笔会,满屋吊着绳子,多么可笑。

 

但我偶然看到了林散之先生写字的照片,却发现他的手是自然伸出,微微内扣,并没有象启功《书法概论》中的照片示范一样“猪蹄”一般地翻回!

 

“回腕法”一直被认为是晋唐、甚至直追远古的古法。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并且与张芝有一定渊源的索靖在《草书势》中说:“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但怎么个“回”法,未及详细。张芝回腕的古法似乎颇为神秘。如果能掌握回腕的古法,似乎就可以与古人心灵相通,获得古人的心传。难怪宋代的黄庭坚《用前韵谢子舟为予做风雨竹》诗中说:“看君回腕笔,犹喜汉仪在”。

 

但历观所有介绍回腕法的经典,却没有任何关于手指向内、手腕外顶的“猪蹄”握法!即使对“汉仪”钦慕的黄庭坚也是强调所谓回腕不过是:“双钩”、“高捉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再来看所谓“猪蹄”回腕,手腕是锁死的,写字只能用臂力和背力,所以这种握笔法必然不是黄庭坚等古人所谓汉张芝所传的“回腕法”!

 

那张芝的回腕法是什么?其实一想就明白!关键在一个“回”字。“回”字,《说文》说,“回,转也。”“回腕法”就是“转腕法”!古人实际早已说明:“腕竖、双钩、手指平伸”实际就是最放松、最舒服的握笔法,是彻底释放手腕让腕力发挥作用的握笔法!腕竖,手腕的活动范围最大,腕卧,手腕的活动范围要小,所以回腕的关键是竖腕,而不是把手腕勾回。

 

可笑何绍基望文生义,自以为获得了回腕古法,一辈子钻了牛角尖;而启功更是不求甚解,把个猪蹄手的照片放进《书法概论》,更让人如坠五里雾中!

http://s2/middle/4a49994at7dc100296721&690

(图二: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的手腕明明是直的,为什么启功也认为林散之是勾腕呢?这是因为如果真正做到腕竖,则手掌的活动幅度增加,如在竖画的收笔时,手掌可能会自然向身体方向弯曲,形成“猪蹄”。也就是说,无论何绍基、启功等人所谓的“回腕法(猪蹄手)”不过是真正张芝“回腕法”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形态之一。启功必然亲眼看到了林散之运笔,可能过度注意了林散之收笔时的勾手,而忽略了运腕的原理。启功模仿林散之却写不出字来,林散之在旁边明知道启功领会错了而偏偏不点破!所以说,自古笔法全靠心悟,师徒相传,岂可遂与人焉!!!!

 

话又说回来,何绍基肯定是错的。但于右任、林散之的“回腕”是有原因的。于右任天生指短、林散之1970年掉进开水池右手4、5指与掌心相连无法分开,所以这两个人握笔必然较深,握得深就减少了指力的发挥,更要竖腕来发挥手腕的力量。此二人的握笔法不能贸然模仿,就像费新我的左手书不能用右手去学一样。举个例子:一个安了假牙的人吃成了胖子,难道其他有牙的人都要把牙拔了安假牙才能吃胖吗?

 

至于何绍基之法,也并非不可学。如果写擘窠大字、榜书,或者为取得特殊的效果,锁死手腕,充分发挥臂力、背力甚至腰力,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但这绝不是从张芝、索靖,到李世民、黄庭坚所谓的“回腕法”!

 

综上所述,所谓汉张伯英所传握笔古法--“回腕法”,实际就是“转腕法”,要点是双钩竖腕,使手掌在转腕的动作下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本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简之又简的握笔方法。但何绍基之望文生义,发明一种勾着手腕的握笔法,并自认为获得了“回腕”古法。而于右任、林散之等人由于生理特点,正常的握笔反而被认为是何绍基的信徒。不过,何绍基误打误撞,也到打开了任督二脉,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握笔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何氏回腕法”或“猪蹄法”。但这种方法绝对不是发微于张伯英的“回腕法”。唯知者辨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