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的凄美爱情--兰亭序背后的故事(一)

标签:
书法兰亭序董其昌张金界奴本茅元仪褚遂良虞世南武备志文化 |
分类: 书法 |
传为书圣王羲之所撰并书的《兰亭序》做于公元四世纪,到了七世纪初,由于统一的中国皇帝唐太宗的推崇,后来竟然成为了“天下行书第一”,历来称作书法的圣经,成为了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图腾之一。
但上两个世纪,终于有勇敢的叛逆不断跳出,质疑《兰亭序》的真实性。他们从《世说新语》中王羲之《临河序》的文字入手(《兰亭序》中比《临河序》多处100多字),通过对比六朝书法(当时未出现成熟今楷)、检讨王羲之的道学思想(王羲之没有这么消极)等等,甚至从古代避讳制度(《兰亭序》文字中出现了弄巧成拙的王羲之祖先的名讳)、文字(《兰亭序》中模仿了王羲之本人的《兰亭诗》)等等,证明了这一伟大作品绝对不可能是王羲之本人所写。把“打假”矛头指向了王羲之的后人智永、智果等人,甚至是唐太宗本人。
当然更多的卫道者誓死捍卫《兰亭序》的权威地位,对质疑之说视为洪水猛兽、数典忘祖。我认为真伪之争实在是没有必要,《兰亭序》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兰亭序》作为伪作也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研究《兰亭序》的关键在于版本之争,即摹本与临本、墨迹与拓片之争。这是关乎艺术取向和价值之争。这个争吵才够有意义。我想在后面的续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本文虽然探讨一个关于兰亭序的爱情故事,但也可以作为从帖外看版本之争的引子。
《兰亭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习贴者往往关注字帖的里字体、字形、用笔、章法而忽视字帖中其他的信息。有谁注意到里面记载了一段乱世才子佳人的凄美爱情呢?
附图二:〈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
清朝的乾隆皇帝把内府所收集的与兰亭有关的字帖,在乾隆四十四年刻在了圆明园的八根石柱上(现存北京中山公园,见附图二),这是《兰亭序》历史上的一次大事。排列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临家的知名度。排列第一自然是虞世南临《兰亭序》。
这个版本《兰亭八柱第一》是麻纸本,纵25.6厘米,横65.6厘米,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鉴赏印中包括了一方“天历之宝”。所以通称之为“天历本”。又因为在正文后左下角有“臣张金界奴上进”七个小字,又称为“张金界奴本”。(附图一、三)
附图三:〈天历本或称张金界奴本《兰亭序》,文末有“臣张金界奴上进”七个小字,左下从下至上第三颗印为“吴廷之印”,第二颗为“用卿氏”,用卿是吴廷的字〉
首先要说明的是,把这个本定为虞世南临摹的始作俑者是董其昌,这个鉴定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后人以讹传讹,信为圭皋,不仅宥于董香光的威名,更是重贴内不究帖外的原因。按虞世南死于贞观十二年,而唐太宗得到《兰亭序》最早也在贞观十三年之后。之前辩才密之内室,不肯示人,虞世南怎么有可能得到兰亭序而临摹呢?!
董其昌为什么要把这个本子定为虞世南临呢,是弄错了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看看董其昌的跋文:
“万历丁酉观于真州,吴山人孝甫所藏,以此为甲观。后七年甲辰上元日,吴用卿携至画禅室,时余已摹刻此卷于《(戏)鸿堂帖》中。董其昌题。”(附图四)
附图四:(天历本兰亭序董其昌跋文,左隔水压盖“吴廷”印)
从这个跋文中可以看出,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第一次在吴治(孝甫)家里见到本帖,后来这个帖归到了吴廷(用卿)手里。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再次见到了原件。
在《石渠宝笈》中还有一段董其昌作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跋文:
唐褚遂良临《契帖》,白麻墨迹一卷,曾入元文宗御府,有天历之宝及宣、政、绍兴诸小璽,宋景濂小楷题跋。…书法飞舞、神采奕奕,可想见右军真本风流,实为稀世之宝。余得之吴太学,每以胜日展玩,辄为心开。至于手临,不一、二卷止矣,若其难舍也!…已酉中秋重题。
这个跋文不见于兰亭八柱,但收在其他文集中。可以得知,在万历36年之前,董其昌从吴廷(吴太学)手中得到了这个白麻本,归己所有。但问题是,董其昌对这个本子推崇备至,简直认为是天下兰亭第一,自家法书第一,并且把它定为了褚遂良临。
怎么一开始的褚遂良临又变成了虞世南临呢?再来看后面的跋文:
戊午正月廿二日新安吴廷、京山王制、杨鼎熙、王应侯同观于董太史世春堂。
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正月22日,吴廷等人来到华亭董其昌的世春堂(这个名称似乎是董其昌正式的待客之厅),再次膜拜了这个著名的《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并留下了跋文。这一天在这个《张金界奴本》的历史中如此重要,是因为同一天,董其昌的家里又来了几位客人,并且这几个客人显然比吴廷等人还要重要,因为他们进入到了董其昌的书房----墨禅轩!
止生过余墨禅轩论书,因以拈之,戊午正月廿二日,董其昌题。
这是董其昌题在其临柳公权的《兰亭诗并后序》的后面题跋。是吴廷观赏《张金界奴本》的同一天。这天来的客人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这一年年仅24岁!这一年他虽然还没有写出来被后人推崇之极的《武备志》(附图五),但其出生于吴兴书香世家,自幼喜读兵农之书,在文学、军食方面素养极高,年纪轻轻已经声名鹊起,是一位名闻江左的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少年才子。
董其昌在《张金界奴本》上也再次跋文:此卷似永兴(虞世南,永兴县子爵)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久藏余斋中,今为止生所有,可谓得所归矣。戊午正月董其昌题。
这天发生的事情根据董其昌等人在不同作品里众多的跋文,竟然是那么有趣和令人好奇。因为董其昌竟然把自己视为珍宝的《张金界奴本》送给了一个少年人茅元仪,并且从这天之后不再声称这个版本是褚遂良临,而改称其为虞世南临。
这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未完待续)
附图五:<茅元仪《武备志》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