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文学评论:感动是最美的诗篇
(2013-11-11 14:32:30)
标签:
王樵夫田祥拾荒老人的良心文学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最近,我写了一篇长达一万二千字的纪实文学,题目是《拾荒老人的良心》。
用心用情去写了,唯情才可以感人。
感动是最美的诗篇
——我读王樵夫的报告文学《拾荒老人的良心》
多少年了,没有出现因为一篇文章,让我读后久久无法平静,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境遇。尽管我天天读书。而今晚,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甚至采用了妻子教给我的百试不爽的酣然入睡法,掰着指头默数一二三,却仍然睡意全无,精神异常抖擞。我便埋怨起王樵夫来,都是因为你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拾荒老人的良心》,激起了平静内心的惊涛骇浪,让我彻夜难眠。在埋怨的同时,却又被他那朴素、深情、亲切的文字所吸引所感动。冬夜漫漫,清月如钩,再次披衣而坐,在淡淡的灯光下,神使鬼差中,我又逐字逐句地读起让我失眠的文字——《拾荒老人的良心》。
我决定不睡了!
田祥老人,仿佛就坐在我对面,普通的如同我的叔叔大爷,盘腿坐在炕头上,双指挟着用田字格本纸卷成的喇叭筒旱烟,丝丝缕缕的烟雾飘满小屋。他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镌刻着历经风雨的艰辛,那双眼睛虽然失去了明亮的神采,却释放出一种让人敬仰让人感动的力量。“他不惑之年艰苦创业,天命之年举步维艰。然而他言而有信,矢志不渝。从花甲到古稀之年,老俩口背井离乡,拾荒还债;十七年后诚归故里,义报乡亲。为的是让子孙后代能挺起腰杆做人!”(第四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田祥老人感动印象)
田祥老人拾荒还债的感人故事,在塞外大地上如春风似春雨,荡涤着蒙满尘埃的心灵,一朵充满泥土芬芳的花朵,在脚下这片土地绽放。
口袋鼓了,生活好了,忙碌奔波的我们,却蓦然发现信任离我们越来越远。人和人之间那种互信感,在名利的扭曲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前些年,我们家街坊四邻常有借取来往,还没到约定的还款日子,邻居们就提前归还,嘴里还千恩万谢。近年我发现,如今的借取往来,动不动就有利在先,以前人们常用的口头约定被缜密、清晰的法律文书所取代,白纸黑字言之凿凿,然因背信弃义,而引发的民事纠纷排满了法庭,双方当事人针尖对麦芒,互相攻击,互相诽谤,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厚德诚信的缺失,精神家园长满了荒草。
田祥老人,虽然普通平凡,却用几十年的时间,为了践行欠债还钱这一古老而朴素的古训。在经历生意重大挫折之后,在债主的唾沫中,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承诺,踏上了漫长、艰难、清苦的履诺之旅。曾经人上人的他,为了还钱,宁肯放弃高贵的尊严,加入到拾荒行列之中。为了攒钱还账,宁可在垃圾堆里捡食发霉变质的食品,哪怕经历千难万险,也要完成这个简单而又伟大的还账计划,我们又一次被田祥老人厚德诚信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我一次次品味着田祥老人这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哭啥?乡亲们的钱来得忒不容易了,不是聘姑娘闹点钱,就是卖猪卖羊攒点钱。人没有白死的,钱没有白花的。别人可以欠钱不还,可是我田祥不行。我不能丧了良心。”在我的耳畔回响,让我唏嘘不已。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句话,换上任何一个人,都会很轻松的说出来,甚至比他说得还受听。说着容易做着难,利己损人的肮脏思想作怪,在法庭上天天上演着“借钱欢喜要钱恼”一幕幕撕破脸皮打出血的闹剧。
“短人家的钱,我心里不甘呀!要是还不上钱,等我死了,人家会骂我缺德。我把钱都还上了,乡里乡亲的会说,这老田头儿,讲信用,有德行,我的儿孙们就能伸直腰呀!”我一遍又一遍,反复琢磨着田祥老人这句平平淡淡的话,还真让我们这些人脸红心跳。在私利的驱使下,我们把诚信看得轻如鸿毛,甚至戴上面具表演。口口声声“我们真没钱,有钱早就还你了。”这些老赖们,把钱存到异地,在捞足吃饱之后,谁管债主死活,跑路上繁华都市,潇洒着过上了灯红酒绿的幸福生活。我自小生活在农村,每逢年节相聚,我的那些靠打工维持生活的哥们,都长吁短叹,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年年都不能全额得到,在年关的时候,老板不是玩躲猫猫,就是雇一帮头型怪异,手持片刀的黑帮,进行殴打威胁。每当我的那些哥们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我诉说,让我一次次感受到,我们的精神家园,长满了蒿草,特别的苍凉。
“你们想过没有,假如我不还钱,有朝一日我死了,你们回来安葬我,一进咱们这个村,乡亲们都看着呢,他们会说老田头欠钱不还,死了该死,儿女还有脸哭呢。可是我若还了钱,乡亲们会说老田头不懒,活着时讲良心,儿女们也不错……你们说,人活着还图啥,不就是图希个好名声吗?”田祥老人的这几句话,我读了至少不下五遍,很平常的话语,却闪烁着一个诚信老人,内心那种身经苦难,为兑现欠账还钱朴实承诺,强大的精神动力。
很多人,论条件论实力,比田祥好百倍好千倍,在签约时甜哥哥蜜姐姐,空手套到白狼之后,就撕碎伪装的面具,露出贪婪狰狞的面目,软硬兼施就是话付前言,由一个吐口唾沫一个钉儿的英雄好汉,变成了猥琐奸诈躲债跑路的熊包蛋。田祥就是一面镜子,我们都要拿着这面镜子,仔仔细细好好照照,我们的血液是否还流淌着厚德载物的血液。面对诚信老人田祥这面明亮的镜子,我们这个社会,都要补上厚德诚信的这门课,在互信和谐中品味幸福的真味。
“把钱还上人家,心里可踏实了,躺在炕上就能睡着。还有,你说咋的,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你甭管吃的好赖,就是觉得香。”田祥老人,话说得多朴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我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人,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拾荒中恪守了一个简单的梦想,在儿媳身故他乡,孙媳妇怒然离去,他和他的家人,在他乡依旧顽强而又坚韧地活着,犹如原上草,野火烧过,寒霜打过,大雪埋过,春风一来,依旧坚强地破土冒芽,坚忍不拔的追逐着最平凡的梦想。他兑现了欠账还钱的简单而伟大的诺言,感动的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而是整个天辽地阔的内蒙古。
“你拾回的是尊严,你还回的是诚信,你坚守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是感动内蒙古组委会授予给田祥老人的颁奖词,这是对拾荒老人、诚信老人田祥最高的礼赞,也是对他最恰当最准确的定论。
清晨,我早早的醒来。拉开厚重的窗帘,那缕曙光已经照进我的房间。《拾荒老人的良心》这篇文章,还让我回味无穷。我又一次展开这篇文章,在淡淡的阳光下,我又一次沉醉在诚信老人的故事里。在对田祥事迹感动的同时,对王樵夫敬佩的五体投地。在这篇文章的背后,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是一个作家对诚信老人的礼赞。王樵夫坐在简陋的农家院子里,紧紧的抓住田祥老人的手,全神贯注的倾听,一个平凡老人的故事。他微笑着记录着,一个人生平淡而又丰富的履历,情到深处还闪烁着莹莹泪花。这篇文章,朴素、真挚、亲切,就好像睿智、平和的王樵夫坐在你对面,和风细雨地讲述着充满感动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田祥老人艰难践诺还账,让每位读者感动的热泪盈眶;在故事背后,被王樵夫那种强大的社会责任所感动,把田祥老人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是他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体贴群众最实在的体现。也许,正因为他这种沉到最底层,主动与群众融合在一起,他在底层发现了文学创作的富矿,激发了他的灵感,写出了让人感动的好文章,释放了正能量,把诚信的春风吹遍塞外大地。
2013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