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忠实的记录者
──读高桂芳《沃血中京》有感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无数次遭受外族侵略、蹂躏的羞辱与悲愤。一次次的痛苦,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痛苦,无疑要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多得多。而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由于特别野蛮和残酷而严重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也由于侵略时间的漫长而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文学作为表现社会及人类心理历程的手段之一,自然少不了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多种影响。六十年代初,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其中不少在广大读者中拥有相当影响的作品,都是直接描写抗日战争,或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像《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吕梁山英雄传》、《烈火金刚》、《平原烈火》等等这样让我们记住的红色经典。而今天的高桂芳老师呈献给大家的《沃血中京》就是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
《沃血中京》是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高桥烈士为原型的一部气荡山河的英雄传奇。该书以恢宏的场景、动人的故事成功刻画了高桥、杨雨民、贺仲一、郝瑞廷、裴文和等抗日志士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高桂芳是赤峰市防疫站的高级会计师,按刘玉琴大姐的话说:高桂芳是天命之年才开始写作的,一点童子功都没有。而她在奉献给我们一本《轻抒心语》散文集后,在沉寂了三年多的时间后,向大家捧出了沉甸甸的长达27万字的长篇小说,这让我油然而生敬意。据高桂芳介绍,为不忘历史、纪念先辈、教育后人,她踏遍中京大地,搜集史料素材,寻访相关人物,历时二年多才完成此书。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搞文学创作的,都知道写作的艰辛与煎熬。尤其是长篇小说,它不但考验一个作家的才气,更考验作家的体力,写长篇,于我而言,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折磨人的体力活。
抗战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很重要,以前在一些作品中,人物刻画大多是简单的类型化塑造。而生活中的人都是有优缺点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成为英雄,英雄人物也都是在战争中一步步锻炼成长出来的,所以应该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更真实人性的塑造。高桂芳所写的高桥、杨雨民这两个人物,塑造的比较真实生动,具有感染力。书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如王桂兰、赵大嫂、任大娘、山娟,都比较有鲜明的人物性格。高桂芳在本书的引子中,写了中京的历史,“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兵变,他怕势力强大的宁王从背后攻他,就决定先端掉宁王,再打北京。于是他诈入大定府,挟持了宁王朱权,为了断掉宁王的反顾之心,放火烧毁了大定府。”这一段对历史的铺陈,对渲染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紧接着,作者又在第一章“日寇大扫荡”中,写了日寇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吸引读者马上对本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沃血中京》语言简洁朴素,读起来比较流畅。如作者在书中写到“井三说完,把女人的衣服撕掉,一刺刀就把张二石头媳妇的肚子豁开了,鲜血流了一地。”还有“鬼子就这么一家一家地驱赶着山里人搬家。闹得孩子哭老婆叫,鬼子们却带着鸡鸭粮食狂笑着返回了驻地。这样的扫荡,鬼子已经进行好几次了。”同时,书中的语言有许多都是赤峰地区的方言,如“你看,汪(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汪们的土地在这里,汪们的祖坟在这里,汪们的家三伙四都在这里,在这里都住惯了,汪们实在不愿意走,热土难离呀。”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起来感动亲切。
读着高桂芳老师笔下每一个不屈的青春的形象,让我们想起并回到赤峰地区的往昔峥嵘岁月。
我们阅读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受到文学上的影响,更是家国情怀的培养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我们从高桂芳大姐写的写的这部大作来看,这说明了在当今这个崇尚金钱权利的社会,革命文学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理想信念没有断,不但得到了继承,而且与时俱进了。《沃血中京》这部作品,今天看来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它的个性、风格、深度及能否成为史诗性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探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会越来越大。因为它们写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让人追忆、缅怀,也让人永久从中吸取营养,获取教益。抗战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是应当永远铭记的,是值得反复书写的。重写抗战史,重塑民族魂,对于后代,对于当下,有深刻的意义。“一个懂得铭记和反思的民族才是成熟的民族,一个成熟的民族才能对世界对人民担当更多的责任”。我们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站在时代的、审美的高度,写出抗战题材的史诗性作品。
最后祝高桂芳老师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