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路漫漫
(2025-08-22 09:41:04)
标签:
人文/历史艺术赏析 |
分类: 诗评 |
诗评家专栏
开篇就夺人眼球,第一句、第一段:“失重的雪有些慌乱”。雪为什么会慌乱?拟人手法且动态感十足,仅仅是失重跌落下来吗?很多人都这么想,显然把诗读浅了。诗人小兰看似不经意描写的景:“一些被枝拦截/一些跌落于埃”,第二段依然是动态画面,看似很平常的雪景,却融入了诗人的深思。各位读者是否想过,雪一旦落下,不管雪是否情愿,落在哪里完全不能自主,命运便随风飘荡,雪如此,人的命运,谁又能掌控?
叙事和抒情融合,是我国诗歌的两大传统。诗经、楚辞、汉诗、汉乐府、魏晋文人诗、南北朝乐府诗,乃至唐宋元明清和近代文人诗及民间诗,概莫能外。《归》第三段,恰到好处地抒情:“时间再久些/背影将丢失所有足迹”,看似不刻意淡淡一笔,却另有深意。雪地足迹不会长久,这是每一个赏雪人的直观感受,而诗人不会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便引发联想和思考,得出了有意义的哲思,小兰又巧妙地传递给了读者,读诗人好好想一想,雪景中“背影”的内涵又是什么?
背影正在远去,思绪还是回到诗歌“归”的主题上来。忽然想起了一句名诗名言:因为出发太久,我们不知去往何处?那就回头看看来时的路,静下心来想想。黑格尔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哲人一直在问,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诗人亦然。
听听小兰怎么说:“风是旁观者/于时间裂缝/见证一个新法号/如婴诞生”,依然是边叙述边抒情。殊不知,法号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意义。大家看过《西游记》,“如来”的法号就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如来,意为“如实而来”,代表着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传统之中,用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话说,就是人们“总处在过去的掌心之中”,哪怕你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也不例外。
《归》的结尾,将全诗提升到常人很难达到的高境界。常人是五蕴和合的色身,经历生老病死,而法号则指代“法身慧命”,是生命本质性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诗大序》对诗歌创作过程和本质有这样的描绘:“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好诗的基本标准。
小兰诗中的“归”,不动声色地把读者指向了精神彼岸!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