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豪讲堂新质教育与创新人才
(2024-11-15 10:47:55)
标签:
人文/历史新质教育 |
分类: 网络精选 |
国豪讲堂
新质教育与创新人才
不久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第一课”上,乔治·斯穆特说,大学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广泛的教育,而以人工智能为导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一种以创新为目的,并通过创新实践获得创新成果的新质教育,正在学校教育中展开。
新质教育用智慧点亮学子人生路,莘莘学子须以问题引导学习。斯坦福校长乔恩·莱文在2024级开学典礼上寄语学生:大学生活的核心在于提出问题,并说自己乐于接受未知,乐于提问。因探索现实问题,又受到真实目标和有效成果地驱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个教育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共同价值。聚焦真实世界的复杂挑战,通过参与式学习方式,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愿加入。而灌输式课堂上,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即便是参加双创项目的学生,在课堂上依旧回到了被灌输的状态。
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就开始形成了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新理念和定位。进入21世纪,创新作为驱动力,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学校价值取向的核心。德国于2006年启动的“卓越计划”,从强调“公平”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转变为强调质量和效率;法国于2010年启动“卓越大学计划”;芬兰阿尔托大学将自身定义为世界五大洲大学的创新中心网络;日本于2014年启动实施“顶级国际化大学计划”;同济大学也已实施多年“卓越工程师计划”,共同的特征是把实现创新作为大学最为突出的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注重追求卓越和创造突破性成果的创新能力。国际组织、国家机构发布的报告中,反复强调“创新”和“以创新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当下,人工智能(AI)正在迅速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并深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今年的诺贝尔奖评选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物理和化学奖都授予了与人工智能(AI)研究相关的学者。
未来已来,好的教育目标,必须回归到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上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促使每一个个体适应未来社会、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跨学科教育、实战性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卓越工程师制度的推广,是积极应对数字经济挑战、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未来已显,好的教育应当是一个结合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和有效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更加全面、更有激情和创造力,并主动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
那么,好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困难不仅是学习能力问题,更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每一个教师须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AI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好的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灌输,刻板追求所谓唯一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生动活泼的形象,这样,才有可能能培养出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好的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同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自己该做什么?把时间花在何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重构思维模式,始终保有一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增长才干,并激励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使劲。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积累的”。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而进步的人,更有可能超越自我。
新质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和适应AI技术发展的基础,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为此,必须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为此,同济大学郑庆华校长强调,老师们要坚守初心,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创造,同学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决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新质生产力推进新质教育发展,而新质教育又反过来赋能新质生产力。新质教育完全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习的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实践。通过提升自身数字修养,积极融入AI,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潜能,从而探索科学知识的无限可能。未来教育的趋势已经显现,人类教师和AI教师携手,共同推进教学创新,培养一大批引领科技前沿的顶尖创新人才。
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时常萦绕着老校长李国豪教授勉励学子的话:在同济学习和工作,是美好人生的重新出发,不断学习,不耻下问,勤奋工作,共同进步!
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加油鼓劲!
时东兵简介:中国首批创新创业导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专家库成员,上海市创造学会理事、创新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公务员创新能力培训讲师团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同济大学优秀创业导师。
出版《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主编)等大学教材三部、科技专著(上海市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世博交通启示录》(副主编)、《世界大发明(上中下)》(主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