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须先行
(2024-03-24 10:05:51)
标签:
人文/历史人工智能大学教育 |
分类: 网络精选 |
“人工智能+”,教育须先行
当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拐点,社会形态、工作和生活形态、教育和教学等形态,认知世界的视角和能力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这些都已经发生,并将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在方法、手段、载体、模式、管理、内容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求新求变。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平行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聚焦“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主题,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已从愿景变为现实。未来传授知识的任务将由数字教师(人工智能)去完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再是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转变自身工作的形态?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观点鲜明:“不要禁止使用智能技术,要拥抱它。”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形态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学习空间不仅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传统的物理空间,人们学习还可以在虚拟的空间,学生自学更多发生在数字空间里,数字教师授课将是一种常态,目前,已有一些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正在推进中。上海市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整体规划、目标导向、系统推进,制定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从基础环境、教学应用、数据治理、师生数据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促进上海教育数字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教育必须有前瞻性,率先进入转型变革。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复印机,可以快速地“生产”出大量具有高度标准化、普适性的社会基层劳动力,却严重制约了人的原创力。教育必须从“知识导向”转型到“问题导向”,从“灌输模式”转型为“启发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样的转变,强调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从“工具性”教育回归到人的意义本身。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让学生少一点心灵羁绊。人在心灵自由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教师以往最看重的知识传授,人工智能比我们强得太多,从理论上来说,一个数字教师可以面对无数个学生。教师必须从自身的短板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这是目前人工智能不完全具备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从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严峻挑战。
以Sora为代表的生产力工具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全世界都感知到它无与伦比的能力。AI的迁移、复制、传播的生产能力,具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强、最快、最猛烈的速度进行。人工智能所拥有的学习能力、进化能力远远超出人类的能力。与人的生产能力相比较,Sora等AI工具已经可以自我生产数据来进一步学习和进化。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聚焦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复杂决策、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心理情感等专属于人类的特质,激励学生在纷杂无序的信息干扰中去伪存真,形成人工智能时代个人成长与职场竞争力的优势。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成为我们获取和传播知识的高效工具。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院士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重点应放在: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用创新思维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高校开发的人工智能学科模型已经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过往的“大水漫灌”式教学,转变为“精准滴灌”式的个性化教学。过去一张卷子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如今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实时地分析与评价。
以“数字新时代,教育大未来”为主题的上海教育博览会,近百所大中小学展示了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案例,近50张教育地图提供教育现代化指南,信息技术赋能的上海学校,各类“教育应用场景”直观体验“更智能化的学习”。作为全国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地区,上海同时也承担着全国数字化转型试点的重任,建成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清华、同济等高校研发的AI助教系统,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感。
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立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平台,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在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应担当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重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向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个性化定制以及绿色化生态等方向发展。尤其强调创造性、个性化、可持续的“质”变,注重技术创新,人与科技之间手足协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体现在产业结构重塑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国牵头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并在意大利举办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中国高等教育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依托优质慕课资源,建设上线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来自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2.7万门优质慕课,以及6.5万条教材、实验、教研等各类资源,覆盖高等教育全部学科专业类,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用户最多的国家开放课程平台。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广阔空间,涌现了大量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手段,产生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教育示范场景和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应用成果。2024中国国际教育装备(上海)博览会,以“数智赋能·创新培育”为主题,进一步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也已起步建设,成为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着力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方式变革。在数字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应用,从而提升到更高的数智化水平。
时东兵:上海市创造学会创新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会员,在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艺作品,并转载国家级《新华文摘》。同济大学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同济大学《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教材主编。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