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读书

(2022-08-02 09:59:31)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书法

艺术赏析

分类: 散文

永远读书

 

“写一手好字”是无数人的追求,“字如其人”,谁都想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见字如面”,不仅是好看,更显高雅的气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练字有个“永”字法,在米字格里,一笔一划都有规矩,可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笔到位决不马虎,写出的字就大气守正,立人的道理亦然。中国书法既彰显了正人君子的形象,又满足了人们艺术审美的需求。传说皇帝的史官仓颉通神明、智慧超人,长得也与众不同。仓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直到东晋,王羲之横空出世,创造出“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兰亭序》成为书法艺术之巅。

书为心画,歌以咏志。书法与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墨客皆喜以笔墨挥洒心境,以书道涵养人文精神。许多书法爱好者长期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评判书法作品的高低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有没有公认的标准?

首先,我们知道,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抽象线条的艺术,评判的尺度不是简单的,标准更不是唯一的。对书家作品的描述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古以来的书评大体上是意象化的修辞,如力透纸背、笔走龙蛇、蚕头燕尾、入木三分、力能扛鼎,等等,这些都是观者第一时间形象化的感受。要真正认识一件书法作品的价值,还要结合书家当时书写的情景、创作时代的背景,甚至还要了解书家的秉性,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艺术审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消遣娱乐的低层次上,更要上升到净化人的心灵、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上来。书法艺术追求的是意境、神韵和气势。我们观赏临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不能仅仅限于形的摹写,更要把握作品中独特个性、以及激情中流露出的精神力量。王羲之的《兰亭序》“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飘逸脱俗的神韵,正是东晋士大夫顺遂自然的道家思想的体现;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有感于巢倾卵覆的巨大悲愤;苏东坡《寒食帖》中颠沛流放的愤懑,倾注于艰涩豪迈的笔触中;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道出了佯狂避世的深切悲哀。

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思考的问题:写好书法的人,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养?在我看来,无论是优秀的书画家、还是杰出的诗人,都有如下的素养:一是天资,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细胞,既有太白的风骚奇崛,又有老杜的思虑通审;二是情怀,是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胸襟与秉性;三是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意中悟书魂,书魂中觅诗意;四是功夫,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表达能力以及对创作技法的操控能力等等,既可见二王笔法的清雅之气,亦含着北朝碑版的雄浑劲健。大凡高明的书家都是从写形寓意,进入到挖掘深层内涵,抵达写神赏心之境地。

资深的书家探究汉字传播的演变过程,早在殷商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立了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书体演变成了端庄凝重的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到了汉代,“秦书八体”之一的隶书经过改造,成了汉代官方书体,被汉代人成为“今体”。汉代末年,书体又开始了“隶变”,向正书、行书、草书三个方向演变,其间一种新的书体悄然流行,“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联机就”的章草,大概就是行书和草书的源头。

大唐年间,万象更新,书法自然又有了新面貌。颜真卿和柳公权创新了楷书,尤其是颜体在王羲之后,竖立了又一块里程碑。书体风貌伟岸大气,由侧变正、由妍变壮,造就了唐人“唐人尚法”的大气象。怀素和张旭创新了草书,各自把楷书和草书的艺术水平,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巅峰,如唐诗高峰一样巍峨。草书被称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怀素与“草圣”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格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说:“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历经风雨砥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辽宁省博物馆策展团队以书法、绘画等文物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史,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思想境界和家国情怀传递给世人,全方位地呈现他们的文学、书法及绘画的精湛造诣,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百味,崇仰他们伟岸高洁的人格力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书法家另立山头,树起了尚意书法的旗帜,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宋代形成了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宋徽宗赵佶创造的“金钩铁画”瘦金体书法,独树一帜,冠绝古今,为书法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明清后的书法家上承周秦汉魏,下袭两晋唐宋,出现了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家赵孟頫。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书法真迹看多了就能看出奥妙来。爱好书法的人喜欢用力透纸背的词,来形容作品的非凡功力,并不能完全感受此功夫的非凡。说一件真实而有趣的事情,宣纸有一种厚的叫“夹宣”或者“双宣”手艺高超的裱字匠,可以把宣纸两层揭开,从而把一幅字画一剖为二,力透纸背的字画,纵是下层的艺术效果也并不逊色,上下两层都是真迹。出乎一般人所料,居然世上有两幅一模一样的书法真迹。

前些年,我参加兰亭书会活动,“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绍兴兰亭闻名遐迩,中国书法的圣地。步入兰亭碧波荡漾,古朴的“鹅池”碑,由王羲之父子所写。当年魏晋文人雅士在兰亭雅集,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曲水流觞处,沿溪而坐,双耳羽殇杯停在谁的面前就赋诗一首,羲之意犹未尽,挥笔抒怀,从此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传说,乾隆皇帝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将其视为珍宝,置于“三希堂”内,欣赏之余,频频临习。兰亭文化先后影响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设立兰亭研究会,举办展览、书法交流等文化活动。

愿书法爱好者传承国粹文化,日日读书临习,书海无涯,艺无止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与书法爱好者讲座摘要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