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谈读书
(2022-07-05 09:30:03)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艺术赏析 |
分类: 散文 |
雅谈读书
青年朋友们:上午好!
用一句在座的各位耳熟能详的名句,开始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开场白吧: “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诗歌爱好者、甚至是痴迷者不断地问我:究竟如何写诗、写好诗?要回答这个问题,说难很难,都说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可见诗歌艺术的难度和高度,尤其是现代自由诗,在不断地流变中探索和发展,所以,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我和大家一样都在摸索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我曾经发表过《好诗究竟如何评判》的理论文章,各位可以找来看看,我的博客里就能查阅,这里不再累赘)。
当然,如何写诗的话题,换个角度说简单也简单,在数十年大学《诗歌美学》的教学中,大学生同样无数次问我如何写诗?每每此时,我就跟同学们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是全书的经典段落),黛玉为香菱讲初学者如何学诗:“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就叫不以词害意”。接着,黛玉给香菱推荐了《王摩诘全集》,还有陶渊明等诗人的诗。我深深感受到青年人对诗歌的喜爱和执着,渴望着能拿起笔来创作诗歌。
诗的元素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液里,诗的艺术细胞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当然,提倡当代大学生写现代诗,还要大量阅读当代诗人的作品,如徐志摩、戴望舒、洛夫、海子、顾城和北岛等各种风格的诗。只有熟读前人大量的优秀诗作,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积累,才能熟练驾驭丰富的汉语辞藻,以及分析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同我们经常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此基础上,向生活和大自然学习。陆游在回答儿子关于如何写诗的问题时说:“汝欲学写诗,功夫在诗外”,从生活中提炼诗情诗意、构思谋篇,从诗内和诗外同时发力,然后多多练笔,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习作让读者品头论足,在写作中逐渐提高创作水平。
腹有诗书气自华。写诗、尤其是写出好诗,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书。读书是高雅之事,说到高雅莫过于诗歌,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今中外的诗人看法一致,从但丁的诗里也可以看到,诗是一种全面心灵的追求。“返诸本心”,诗人注意心灵和外物的互动,与鸟鸣虫声产生共情,寻觅语词和心的链接、心与物的关联过程,凝望和拥抱天地万物,创作出一行行灵动的诗。黑格尔在《诗学》中说,浪漫主义以来的抒情诗越来越主观化,更加注重“对事物内心的关照和观感”,“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
中国诗歌历来有“言志”、“缘情”两大主流方向。在历史流转中,“缘情”一步步退出了诗歌主流。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是近代以来特别推崇的作品。而李白是那个时代的诗歌代表,他享受人生,包括游山玩水、建功立业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盛唐包容诗人的锋芒与棱角,所展现出的宏大胸襟,从而成就了大唐雄风的景象。
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唐诗三百首》再次成为走俏书籍。其实,清代人编撰的《唐诗三百首》仅仅是初学古诗的入门,如想再提升水平,可读明代的高棅的《唐诗品汇》。时代不断变迁,诗词文化也在演变,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语言表达的习惯和节奏上是不同的。文言文以字为主,现代汉语以词为主,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所以,要写好古诗,首先得过文言文的文字关,不然只是句式的模仿,形似而已,神已不见。从这个角度讲,提倡现代人写白话文的现代诗。
从学习诗歌的激情中,鼓励青年朋友们发奋学习、励志成才。古今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学问、大诗人者,无不历经风雨磨砺,方见天边彩虹。写诗的过程是一种既痛苦又愉悦的人生体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为我们展示了三重境界: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就人生要树立“独立之志”,站得高看得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屈原在《九章》中,就借着橘树来抒发自幼的“独立之志的情怀”,奠定了中国第一的民族诗人地位。“诗圣”杜甫有一篇自传性的诗歌《壮游》,同样展现出少年时的“独立之志”,成为和李白双峰并峙的诗歌高峰。
胸怀一颗诗心,多想是《楚辞》时代的我,灵魂依然留恋丝竹管弦,诗词歌赋中陶然忘我;多想是唐朝时的我,坐在洒遍月光的书斋研墨,以蝇头小楷写下梦中所得诗一首,静静地听小舟上悠扬的短笛声;多想是宋朝时的我,追寻晴花雨树,杨柳堤岸的柔情,独自躺在绿荫上,看野雀啼春,拥世上的所有美入怀,诗情绽放在每一朵花蕊上。烟雨江南的我,吟诵唐诗宋词,仿佛身与心回到了当时当地当景当情,诗词犹如出自我手。在雨打芭蕉的窗前,写下最好的诗,臆想着未来的我,将今日的诗章作为赠给历史的礼物,对着时空说,留下华章给千百年后的我吟诵。
诗歌流变向两个方向延伸,一种走进市井,另一种走向高端,所谓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如唐宋两代没有人认为李白的《静夜思》是佳作。同样是月下思念,李白的另一首《玉阶怨》,获得当时的文人极力称赞,两首同题材的诗,一首给下里巴人,一首则是阳春白雪,却是各有情趣和妙处。诗仙飘逸的诗风,率真的个性,浪漫的情怀,天马行空酣畅的笔法,让无数代人激动不已,他是孤独的天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这里无需赘述,留下篇幅说说诗坛久远而又鲜为人知的趣事。读诗的人,常常会忽略初唐诗人沈佺期,他可是对格律诗的形成和定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在七律形成过程中具有典范作用。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形成,人们还往往忽视了陈子昂和宋之问,还有被称为唐诗第一的诗人——崔颢,他的《黄鹤楼》诗,让桀骜不驯的李白叹为观止,竟然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在唐代,诗人的地位非常之高,因为在科举制度中,诗词和歌赋必考。严羽《沧浪诗话》曰:“唐以诗取士”,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诗人,其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句,就出自于他的诗。因此,许多诗人中进士后都做了大官,如元稹、张九龄、韦庄等都担任过宰相,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也是。白居易担任过刑部尚书,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杜甫的官最小,只是八品左拾遗的谏官。
读诗人不可不知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一人孟浩然,他的《春晓》可谓家喻户晓,李白非常崇拜孟浩然,写下有名的诗《赠孟浩然》,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还有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名句的李贺,被誉为“诗鬼”。孟、李两位诗人虽未做官,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唐代多了两位杰出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一个有才华的人,无奈关闭一扇门后,上帝总会为他打开一扇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还有以一诗一夜成名诗坛的张继,科举落榜后失魂落魄,登上一叶扁舟,踏上回家的路。既然不能居“庙堂之高”,那就处“江湖之远”,张继沿京杭大运河,茫然向江南漂泊,鬼使神差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畔。寒山寺的钟声,林间几只宿鸟,河畔数盏渔火,让一个内含诗人气质的书生,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诗神拥抱了他,《枫桥夜泊》一首诗,使他在大唐云集的诗人中凸显了出来,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也让“姑苏”古城扬名天下。通过诗歌魅力的传播,把江村和枫桥构建的家园,升华成了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学故乡,贯通了一代代人的情感脉络。张继“夜泊枫桥”那晚,勃发出惊艳世人的诗意,是如此不可复得,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夜成名天下知”。
说到唐诗,王维是绕不过的标杆,苏东坡盛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李白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王维,是代表了唐诗正格的诗人,如果说唐诗有三峰也不为过。当然说唐诗有四家更为合适,王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