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2009-07-21 18:57:46)
标签:

创新思维

教育

同济

人才

文化

人文/历史

分类: 创新思维营地

                                创新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牙膏公司,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夹击下盈利额开始不断下滑,公司老板提出如果谁能让牙膏盈利额上升那么就奖励10万美元。一个员工给老板写了一张纸条,老板立即就给他开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而之后那个季度的盈利额果然上升了。那张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把牙膏管出口的直径扩大1mm。

    我用这个案例,就是想引出我在学习时东兵老师的创新思维课,我感触很深的一种思维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并且加上了我自己的理解。一个事件,一般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结果的产生,也就是说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就能改变结果。所以我们在面对某件事时,可以先抽象出它的结果以及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然后针对其中一个因素,通常是比较容易改变、容易实现的,再还原到具体方法中进行思考尝试。

以牙膏公司的例子作分析,盈利额下滑就是销售量减少,那么,反过来就是如果想提高盈利额就要提高销售量,这就是事件的结果,而影响销售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购买的人数和人均消费量。要让更多人来买这个公司的产品,需要研发部门和广告部门共同合作,过程相对复杂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相比之下增加人均消费量就显得更容易。那么如何提高人均消费量呢?就让他每次牙膏的使用量增加一点,于是加大管口直径就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实效的方法。

    当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时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种创新思维的方法,为什么我对这种方法感触特别深呢?因为在我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它对我的帮助很大。

    在环境工程这个专业里,水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运水管网的管道中,水中的各种杂质和有机物、藻毒素、人体的激素日积月累会在管壁上形成一层附着物,造成管道中水流的流量减少并且会降低水质。而这附着层外面盖着一种油膜,使得药物很难进入附着层内部,从而效果大大下降,并且那层油膜极难消解。

    那么如何去除这些管壁附着物呢?研究出更强的药剂溶解油膜?这显然有难度,况且还要考虑这药剂不会污染管中的水。于是有人想出了一种办法,既然不能让油膜溶解,那就让它“无效化”,在要投放的药剂外裹上一层脂溶性物质,它可以溶于油脂中,于是药剂便能顺利地通过油膜,然后在附着层内部释放,从而消除这些附着物。达到“消除附着层”这个结果,既然难以溶解油膜,那就让它无效化,这就是一种创新。

    以上的这个例子是学院创新基地实验项目中的一个,而下面我想讲讲我自己经历的一个例子。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有一门专业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而最后有一个大实验——校园河道水体水质检测及水体治理方案探索,在取水样分析各种指标之后,我们要对三好坞的水质,作出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如果用被动的人工方式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杂质的浓度,那就要定期大量地换水或者投放杀菌灭藻剂,前者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而且会消耗大量的水,使得成本太高,后者若长期使用则将产生抗药性强大的藻类,致使药剂效果不断下降,于是就要不断更换药剂的种类,成本也就提高了,而且药剂本身对水体也会形成污染。

    既然人工方式实效低,那么能不能让水体主动地“自己消耗污染物”呢?于是我就想到了用生物的方法,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它们可以消耗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而且因为校园河道水体是景观水体,种植这些水生植物还有美化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量的某些微生物菌种,比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菌等,它们能消解污染物还能产生有益物质。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污染也能自己消耗、自己解决,水体治理几乎就能一劳永逸了,而且成本低污染小,是真正“绿色”的方法。

    有时做证明题,如果由条件推出要证明的结论很难,那么换一个方式,由结论推需要的条件或是用反证法,你会发现题目就变得简单了。遇到一件事,分析它的结果和影响因素,如果一个方法不行那就换一种方法,你将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天地。

    创新思维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时老师在课上讲过许多,诸如铁路如何提高竞争力、买洗手液、窗帘老店起死回生等例子,都是很好的体现和运用。

    这就是创新思维,这就是创新思维的魅力。

                                                   环境工程  071553   赵晓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