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赤脚医生”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标签:
刘桂明中国新农合民主与法制合作医疗杂谈 |
分类: 所喜所忧 |
文/刘桂明
一个由乡村民居的屋檐、带着酒窝的微笑与一扇多“口”相叠的“窗”字形成的红十字组合而成的“合”字,跃然而至成了新一期《民主与法制》的封面关键字,一个关于“新农合调查”的选题则成了新一期《民主与法制》的聚焦策划。
如果做一个拆字游戏,我们就会发现“合”字拆开来看就是“人、一、口”,意即每人一口,人人有份。从本期封面的创意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新农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人有份,而且更是家家有关。因为一个屋檐就是一个家,一扇窗户就是一家人,一个又一个“口”字相叠则告诉我们,只有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家家接受合作医疗,才有农民满意的微笑,乡村社会的和谐。
于是,一个“合”字就这样精确地诠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核,完美地成就了“全民医保”制度的形象字眼。
其实,说起“新农合”,还得从那个尘封已久的“赤脚医生”一词说起。
作为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作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一个特殊名词,作为现在的中年人乃至老年人的特殊记忆,“赤脚医生”尽管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留下的贡献无疑在历史上已经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所以,谁都无法否认,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赤脚医生”为农民、为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当下“新农合”如火如荼的时刻,其合理内核依旧显示着生命力。
在我看来,无论是过去的“赤脚医生”还是现在的“合作医疗”,其基本的合理内核无非都是追求“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价值目标。
首先,“用得起”是基本。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执业都规范化了。而“赤脚医生”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进步。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深切怀念“赤脚医生”制度对农民“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的好处。同样,现在的“新农合”也重点强调坚持自愿原则,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在参与“新农合”的农民看来,每年只需掏几十元、上百元钱,就能在万一罹患大病时获得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的医疗费用补偿。所以,这种“小病有钱治,大病治得起”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其次,“用得上”是关键。在记者采访中,每每问到“新农合”,各地农民的总体评价惊人地一致:“有点用,有点用。”在他们看来,农民确实从“新农合”中享受到了国家福利,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因此有了明显提高。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名称,尽管沿袭了以前农村医疗制度的叫法,但已经不是过去农民之间的“合作”医疗,而是各级财政出大头给农民上的社会医疗保险。所以,“新农合”其实就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显然,这与过去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制度所追求的看病方便、费用低廉目标,不仅达到了完全的一致,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层次。
最后,“用得好”是目标。正如本刊记者的采访与观察,与包括“赤脚医生”在内的前两次合作医疗相比,“新农合”有很大的不同。“新农合”是以政府补贴为主,也就是中央财政、地方各级财政一起向农村医疗投入。于是,中国农民终于可以在医疗上开始享受国家福利。同时,“新农合”通过以县为单位统筹资金,大大增强了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另外,“新农合”是以治疗大病尤其是住院治疗为主,报销的医疗费用主要体现在住院治疗费用,完全改变了过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当然,这都是制度设计的良好愿望,能否形成现实的美好还需要许许多多如“赤脚医生”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公务人员。
看来,能否做到“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还真是“新农合”亟需考虑与完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