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桂明:一场大雨为何下“呆”了北京?

(2012-10-19 11:21:46)
标签:

天气预报

北京

民主与法制

大雨

楷体

分类: 所喜所忧

刘桂明:一场大雨为何下“呆”了北京?
—— 2012年第23期《民主与法制》封面解读

文/刘桂明

  一面城墙,象征着古老的北京正在经受着一场考验;一个表情,代表了今天的首都面对一场考验的目瞪口呆、惊慌失措。这正是新一期《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封面,而这一切来源于2012年7月21日降落北京的一场大雨,一场被称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场被专家认为“61年一遇”的暴雨。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大雨过后,高速公路成了一条河道,立交桥下成了一片汪洋,还有浸泡在水中的一辆辆爱车、消逝在水中的一个个生命乃至倒塌的房屋与毁损的桥梁……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座名为“民生保险”的大楼在大雨之后竟然面目全非——“民生”没有了,“险”也不保了,甚至连“保”字都自身难保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呆”字。
  当本期聚焦与策划的选题“北京雨后”初步形成并呈现在采编选题会上时,居然引起了热烈而活跃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各显其能,各具风采,而这正是我们每周一次采编选题会的特色。
  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与思想碰撞之后,我们最终还是将“北京雨后”确定为本期的封面标题。于是,一个凝练成新一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封面关键字的“雨”字就这样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大雨中巍然屹立的城墙,倾泻而下的无数雨点,雨中惊愕恐惧的表情,组合成了这个既像一扇“门”、也像一扇窗、更像一个网络流行词汇“”字的“雨”字。“雨”字下面是飘摇在汪洋中的最具北京代表意义的天坛与国贸附近的高楼大厦。画面尽管有些夸张,未必真的如电影“2012”那样恐怖,但这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恐惧确如画面中那个表情——怎一个“呆”字了得!于是乎,那些汨汨而落的雨珠看上去怎么越来越像追思痛悔的泪珠、担心后怕的汗珠乃至开动脑筋而闪耀的点滴思考?
  其实,我们可以不“呆”。与其说我们关注“北京雨后”,还不如说是我们最关注北京雨前,关注大雨来临之前的预警机制。这场大雨之所以让北京“呆”了,正是因为北京的预警机制出现了问题。尽管我们设计配备了蓝色、黄色、橙色预警系统,但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正如本刊记者所言,那天从上午9点30分到傍晚大暴雨来临,差不多有七八个小时的时差里,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全方位、多渠道、高频率地预警暴雨的来临,77条鲜活的生命、近百亿的财产损失、难以抚平的精神创伤会不会减少呢?”
  本来,我们应该不“呆”。我们说关注“北京雨后”,其实我们更关注北京雨中,关注大雨来临之时的应急机制。大雨来了,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哪里?我们的公共实施怎么样?我们的报警电话是否畅通、救护系统是否正常?尽管在此次大雨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与诸如望京地区组织车队前往机场接送滞留旅客的感人事迹,但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因熄火而停在路边险被罚款的小车罚单、急救中心运尸而漫天要价的车辆带给我们的尴尬与难堪……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再“呆”。因为我们关注“北京雨后”,其中最真诚的本意是关注北京雨后的城市建设设计、城市管理系统、城市公共设施。为什么城区的排水系统平安无事?为什么立交桥的低洼路段毫无例外地水泊梁山?为什么新建小区的排水管网如此不堪一击?
  因此,为了永远不“呆”,我们需要问责、需要反思,更需要重建的是“城市的良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