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桂明:劳动合同法何以被架空?

(2012-09-07 14:58:56)
标签:

刘桂明

法国

劳务派遣

民主与法制

三重门

杂谈

分类: 所喜所忧

刘桂明:劳动合同法何以被架空?
—— 2012年第21期《民主与法制》封面解读

文/刘桂明

  出现在本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封面上的是一个“派”字,一个由“派”字而引申的“劳务派遣”话题。
  在《民主与法制》杂志的20万读者中,我不知有多少读者读过《三重门》这部小说。在笔者对本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封面进行解读之时,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三重门》。
  《三重门》是中国新锐作家韩寒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00年出版后便销售一空。据说,销量超过了200万,还曾在日本、台湾、香港、法国等地出版。该书通过一个少年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有学生说,看《三重门》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自己也身处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三重门”怪圈里面,也只能顺应社会去成为一个“全才”。书中的种种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着,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身上找到影子。
  现在,在我们眼前也出现了一座“三重门”,一座使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三性”大大逾越、重重泛滥的“三重门”,一座假“劳务派遣”之名、行侵犯劳动者权益之实的“三重门”,一座令公正颠倒、将法律架空的“三重门”。于是,一个由滴到地面的血汗、高高的屋檐、重重的铁门及被推出门外的劳动者所组成的“派”字,就这样成了新一期《民主与法制》的封面选题。
  一个“派”字后面,流淌着的是滴滴被榨取的血汗。通过本刊记者的观察,劳务派遣工不仅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保,而且还面临着超时劳动、超强劳动、劳动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缺位等险境。于是,他们被视为“实用、价廉的使用工具”。为此,他们付出了再多的努力,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职业培训,也无法奢望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奉献了光阴和汗水,却随时可能遭遇被解雇乃至工龄总是从零计算的命运;他们创造了巨大价值,却总是被称为“临时工”或“小工”诸如此类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让劳务派遣工不单离“体面”与“尊严”非常遥远,更为可怕的是,使他们丧失了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乃至忠诚度,甚至对自己人生的前途和命运陷入了迷惘与恐惧。
  一个“派”字里面,隐藏着貌似冠冕堂皇、实则龌龊狡诈的黑幕;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限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是,本意如此明确、初衷如此良好的制度设计却时时被篡改、处处被突破。于是,“临时性”变成了长期化,“辅助性”变成了主渠道,“替代性”变成了常规化。甚至有些地方、有些企业还玩起了“逆向派遣”“整体外包”的把戏。于是,一种本是补充性、非主流的用工机制,却被变异成了一种大行其道侵害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的用工模式。
  一个“派”字外面,泛滥着侵蚀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的把戏。诚如本刊记者所言,对于劳务派遣工如此庞大的群体如果得不到善待,权益失去平衡,势必拉大贫富差距恶化生活环境。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劳资冲突不断加剧的前提下,底层群体的怨气也不断淤积。如此而来,社会公正不断遭到伤害,而社会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名企纷纷陷入“派遣门”,充分说明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绝对不可等闲视之。为此,“有劳动没关系,有关系没劳动”的尴尬需要尽快得到规范,立法本意早日得到回归。
  好在立法机关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也已经进入快车道。无论是什么观点,不论是哪种主张,我们最终希望和追求的是,所有的劳务派遣工既有合理的现实,更有美好的未来。相信在法律的阳光照耀下,他们真正拥有尊严和体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