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此有趣的对联故事

(2012-01-24 01:49:13)
标签:

对联

春联

王安石

乾隆

纪晓岚

杂谈

分类: 所见所闻

                   恭贺朋友们春节快乐!

                   如此有趣的对联故事

刘桂明按语:

    中国人过春节少不了要写春联,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过年更是如此。而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从五代十国时开始,至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最后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考证,最早的春联来自于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从那时到现在,那些神奇的故事,那些奇妙的对联就这样出现在后人面前。

    但是,又有新据考证,中国对联第一人并不是孟昶,而是比他早四百多年的南朝梁代刘孝绰。刘孝绰在建康做官,这个人非常有才,喜欢帮助别人,但帮了别人之后又常常挖苦、戏弄别人,所以虽然做了许多好事,但最终没有人说他好。后来辞官不做,怕别人打扰他,就写了一副对子: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然后贴在门上,以拒绝别人上门访问。于是,就这样成就了中国第一副对联。 ­

 

 

 

古今经典绝妙对联故事




  一、清同治中,有布政使王文勤,遇事多无定见。由湖南巡抚吴元炳,为政专好闲谈。属吏苦之,为撰一联云:
  王不出头谁做主?
  吴虽有口只谈天。
  上联讽刺王(“主”字不出头),下联讽刺吴(“口”下一“天”为“吴”),令人哑然失笑。
  

    二、旧时一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得罪富绅,被压公堂。县官知其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言“吾出一联,能对则免罪”,出句云: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言下之意,你在我管辖之下,不是随便可以出去的。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结果不言而喻。
  

    三、吴淞间有一官宦,闺门不正,乡人戏谑之,作一联贴于其门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意在亡(无)八(即王八),下联意在缺德。
  

    四、明永乐年间福建乡试,生员到掌灯时分方才完卷。而考官又出如下一联要考生对:
  一只烛尽,烧残单子之心。
  此联极言答卷之艰苦,对考生亦极具挑衅性。莆田生员林环毫不示弱,对道:
  三幅文成,惊破试官之胆。
  此人三年后中了状元。
  

    五、苏东坡自南海贬谪归来,有问其艰苦者,答曰:“此乃骨相所招。”原来苏少时一相者送了他一个对句:
  一双学士眼,

    半个配军头。
  相者让他将此十字熟记于心,并直言“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此联确也深刻地概括了苏的一生,“配军头”言“半个”,是因苏到南海不过是降职使用而已,与一般邢徒仍有分别。
  

    六、光绪年间,梁鼎芬滥收捐税,民怨大起,相率罢市。或撰一联云: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批“黄粱一梦”。一目不明,指去掉“鼎”中一“目”,开口即把其下部分分开成两片,即“爿”和“片”。“廿”下边割断为“艹”,乃“芬”之上部,其下为“八”与“刀”。“粱”谐“梁”,不仅点出此人姓名,还喻其所作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七、相传某知府欲革两役史之职,遂出一联令二吏对:
  一史不通难做吏,
  其中
一吏对道:
  二人相聚总由天。
  上联以“一史不通”作为革职理由,下联则说我们能聚在知府身边总是缘分,望知府留情。联用析字法,“一”与“史”合为“吏”,“二”与“人”合为“天”。
  

    八、清时布衣年近八旬,语犹风生泉涌,所居临太湖,按理当悠闲自得,无牵无挂,可他却自题门联曰:
  一生哪有真闲日?
  百岁犹多未了缘。
  此联所言皆大实话,即便隐者,又何能真正脱离世事耶!
  

    九、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道观有联云: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均出自《老子》。
  

    十、《素月楼联语》有如下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烧柴成炭,体尽黑时骨架尚在,若在烧至全身透红,便即可化为灰烬。世间名利之徒,如若发达至红极一时,距成灰便也不远了,此联可谓寓意深刻。
  

    十一、民国初期有一政要妻子病故后,又聚妻妹为妻,好事者赠一联云:
  一顾倾城,再顾倾城;
  大乔同穴,小乔同衾。
  《汉书.李夫人传》言,李延年为将其妹推荐给汉武帝,曾在侍奉汉武帝时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一顾、再顾在此引申为一娶再娶。大乔为三国东吴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十二、1927年北伐期间,在郑州的武汉国民政府要员邀请冯玉祥议事,下午二时冯准时到,可会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唯见桌上摆满了点心水果香烟之类,直到下午4时才见汪精卫等人到来。冯很不高兴,即席题了一下对联: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十三、吕蒙正早年生活贫寒,有年除夕,见家徒四壁,遂题: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缺“一”(谐“衣”),下联少“十”(食),横批有“南北”无“东西”,联意为“缺衣少食没东西”
  

    十四、乾隆五十大寿,纪晓岚写联一幅: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听后,大为赞赏。
  

    十五、明代一皇帝出一联: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一朝臣对曰: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主。
  十口心合为“思”字,言寸身为繁体“谢”字。

 

     十六、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幅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十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这样: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十八、纪晓岚是清代学者、文学家。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的春联。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个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家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有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说得乾隆也笑了。
 
    十九、相传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家住江西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年仅二十。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第一关,即是门上所挂两盏硕大走马灯一盏上书: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步”为仄声当是上联。据当地人说一共有三关小姐还可能加试。
  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可惜我没有时间在此地耽搁如有时间一定要会会这位才女。感叹自己无缘只好与书童继续赶路。
  王安石会试时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当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便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官出联“身”乃平声应为下联。以下求上往往难度较大。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好对大喜。尔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那才女是吾之贤助也。
  拜别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赶回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
   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彩站立门旁.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是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杀老员外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两情相悦终身立定。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让父母前来下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王安石此时仍觉意由未尽,又写一对联: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王安石是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二十、在成都某茶叶店,小店不大,不过十个平方,只有一个长方桌子,方便客人品茶。然后就是货架了,只是那幅对联写得极好,只缺个横批,现在烦请大家一起想想横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壶酒来。
 
   老板讲有爱喝茶的朋友,给他推荐了两个横批。一个是“品味人生”,一个是“品者为高”。他很犹豫,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不知大家更倾向于哪个,或者有更合适的吗?

    二十一、贵州镇远清龙洞有两幅对联,很有意思:
   “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
     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

    横批是“中和且平”。据说也有两百年历史了。偶甚爱之,只是……有人可以为之作详细的注解吗?
    还有一幅是供奉在财神旁边的,也历来没有横批: 
     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哈哈,颇有道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