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所思所想 |
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到了。
今年的“青年节”不同以往,原因是一条关于青年放假的新闻,让社会对概念不同的青年群体投入了不同以往的关注。
据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报道,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从今年起,“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这个解读来自于国务院最近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于是,媒体由此推算,此次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
一个公众假期,竟然还有人可以多放半天假?
这倒是一个很有趣、很有说道的新鲜事。
所以,消息一出,反响强烈。
说是强烈,其实是争议热烈。可以说是,有人窃喜有人愁,有人质疑有人忧。
问题就是,谁能享受这多出来的半天假期;焦点就是,“28岁”这个年龄上限。
于是,有人反问:难道29岁就不是青年了?有人疑问:“放假青年”和“获奖青年”咋就不是一拨人呢?有人责问:难道“青年节”就不适用“杰出青年”吗?
应当说,这些问号都是有来由的。
由头就是,在我国,一直以来,关于“青年”的标准就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概念。事实上,国际上在如何确定“青年”的标准时,始终是一个难题。
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青年”吧: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联合国的标准。联合国曾将1985年定为国际青年年,并首次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5至24岁之间,其后又将年龄上限不断提高,甚至一直提到了45岁。不仅如此,后来还有人建议继续提高。国际卫生组织后来就将青年年龄上限划到了60岁。
于是乎,有人仿照海峡两岸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之定位,将青年年龄的不同界定概括为“一个青年,各自表述”。
应当说,关于青年的不同标准,我们还能列出很多。我们看到,上述对青年年龄的不同界定,显然各有侧重,各有道理。面对如此多样的年龄界定,无怪乎不论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对“究竟谁是青年?”这个问题,常常发生不解与困惑乃至质疑。近年来,社会各界不断有人呼吁规范青年年龄界限,但也有人认为“试图对青年期的年龄范围做出统一的规定,不仅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是极不现实的”。
那么,青年的年龄界定究竟有无作科学规范的必要?
在我看来,有必要,但不重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认为,一是青年的特殊情况难以界定,二是青年的角色定位难以把握,三是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难于落实,四是青年政策与法规的界限难以确定,五是各种“杰出”青年评奖活动难以惠及适龄青年。
黄教授的观点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今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的评价标准多元化。
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当下这个时代一样,人们如此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如此忘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而个性的本质就是差异,就是不同人群、不同族群的差异,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差异,就是不同性情、不同心情的差异。于是,差异化就成了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同样,差异化就必然导致我们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能够包容这种个性化,能够宽容这种差异化,自然而然就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特色,奠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基础。
回到青年放假的不同反应这个热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只是共青团关于青年学生的一个界定标准。按照现在求学的年龄情况,28岁不仅是一个是否退团的年龄标准,更是一个学生完成学业的年龄标准。一般来讲,读完本科,再读硕博,就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28岁的人生关口。
另外,按照青年工作的特点,所谓的放假半天,实际上是大多数学生进行联谊、联欢甚至郊游的时间。
由此看来,没有享受、无法享受甚至不能享受这个半天的青年朋友们,大可不必嫉妒,根本不必抱怨。甚至不必质疑,你还是不是青年,你还能不能参加青年的活动,不在于你是否属于28岁,不在于这个多出来的半天假期。
甚至还可以说,放松不在于是否放假,而在于是否放松心情。只要你的心是年轻的,你就永远是青年,永远能够让自己放松心情,能够让自己放下包袱,能够让自己放弃累赘。
由此看来,究竟谁是青年,只是一个话题而已,绝不是一个问题。
当然,对我们青年工作者来讲,则永远是一个命题、一个课题。面对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究竟能为青年人做什么?我们究竟能够将青年人带向一条什么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