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按语: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对我溢美、让我飘然、叫我汗颜的文章。我之所以要在这里转发,是因为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的书、我的文字、我的思考。
本文作者罗放律师是我的江西老乡,所以在他的文字中,难免有江西卖瓜嫌疑。其实,我理解,他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希望,新的目标。
为此,不管我在哪个岗位,我一定要继续为律师鼓呼,为律师呼吁,为律师吁请,为律师添砖加瓦,为律师加油助威,为律师摇旗呐喊。

一个非著名打工仔的律师情结
——写在刘桂明《律师中国》读后
江西修江律师事务所 罗放
这个人他不是律师,但他比律师还要关心律师事业的发展;这个人他不是律师,但他的朋友中绝大部份是律师;这个人他不是律师,但他曾主编过《中国律师》杂志;这个人他不是律师,却参与发起了中国律师论坛和中国青年律师论坛。
他个子不高却常站在讲台上指手划脚,他脑袋不小却头发不多,他普通话不准却很能煽情,他学的是法律却擅长写作,他虽是学者却从不修边幅。
他讲话的特点就是会用很多的排比句,说出一连串的妙语,所以我也学他说了上边一串排比。那么他是谁?他曾是《中国律师》杂志的前主编,他曾是“中国律师论坛”的发起人和秘书长,他曾是中国律师界的“大腕主持人”,他曾自称是中国律师的打工仔,他就是现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桂明先生。
说起刘桂明,在中国律师界可以说几乎是无人不晓、没有不知,他的睿知、幽默、煽情、张扬等丰富的个性让不曾相识的律师与他都会“一见钟情”。我知道他的大名是从《中国律师》杂志,每次见到《中国律师》主编寄语的文字时,我总想象这个刘总编一定是一个身材高大且很文质彬彬的老年学者,那时《中国律师》杂志正在搞一个中国律师的西行漫记,其中有一笔名为千古洲的记者写了很多关于西部律师的生存状况报道,我竟然没有把刘桂明与千古洲联系到一起来。我真正见其本人时,已经是其将离开《中国律师》杂志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走近他,去研究他,最终才知道他与中国律师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情结。所以在“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闭幕后,我面对刘桂明先生的离去,不舍之余只能改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这个中国律师的打工仔送行了。
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他不仅将这本杂志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而且自始至终地关注着中国律师业的发展,他有许多关于中国律师业发展的文章可以说是慧眼独具,有些见解可以说就连律师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一句“律师你为什么爱分家”,就形象地将中国律师的事务所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一段“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做起来很难”就将中国律师职业现状表述得恰如其分;一篇“感谢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让所有知道他名字的人永远都记住了刘桂明这个名字。
有幸得刘桂明先生赠与其大作《律师中国》一书,细细读来发现每一篇、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行、每一字无不渗透了他对中国律师及中国律师业的无比深情,慢慢品味方知每一字、每一行、每一节、每一章、每一篇都是他对中国律师及中国律师业的希望与期待。
对于如何评价他,我想我这个县域小律师还没有这个资格,在此我引用几位名家的话来说说我个人的感受,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家力是样说的:“提起刘桂明,在律师界恐怕是无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一名律师,你可以不知道刘晓庆是谁,但如果你不知道刘桂明是谁,这问题就大了。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是两种原因:一是你刚刚出道,你还是新兵,不了解大名鼎鼎的刘桂明在此中的分量;二是你已经脱离了律师界的主流,不经常听刘桂明布道,你又怎会知晓主流律师界的是是非非?”蒋安杰是这样说的:“认识阿桂的许多律师评价说,对中国律师业来说,阿桂可以说是一个见证者、亲历者,也是反思者。阿桂是一个与律师走势息息相关的人,他的理念、他的影响在中国律师界留下了烙印。”清华大学张卫平教授是这样说:“阿桂是律师界的发酵剂,阿桂是律师界的兴奋剂。”“律师界失去了一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阿桂,这是无疑是一个损失,一个巨大的损失。”
刘桂明这个自诩是中国律师打工仔的人,他的律师情结到底有多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敢说,我是律师最可爱的人;但我敢说,我是最爱律师的人(或者说是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