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北京

(2007-09-23 16:13:12)
标签:

学习公社

    终于回来了!
    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单位,回到了自己的博客。
    十天的河南之行,我们先到郑州,再到洛阳,后到周口等三个不同地市;我们去了偃师、看了汝阳、走了商水、过了淮阳、访了西华等五个传统农业大县;我们在一个老城街道、两个乡镇企业、三个行政乡村、四个留守儿童学校、五次不同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议中,分别访谈、个别问答、甄别分析;我们还走访了一所未成年犯管教所、一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一个乡村警务室、一个12355青少年服务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发放了500多份问卷调查表,尽管现在还无法作出详细的结论,但我们将来完全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高度的研究于分析。当然,这些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统计出来。
     但是,十天的直观印象的的确阙、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地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听到了许多、感悟了太多。
     我们看到了当今农村的实情。当今中国农村,已经不仅仅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作方式了,也已经不仅仅只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作息方式了,更不仅仅只有“足不出户,鸡犬相闻”的传统交往方式了。现在的农村,有的人南下了,有的人北上了,实际上都是进城了。农民进城了,就成了农民工。农民进城了,土地谁来管?农民进城了,孩子怎么办?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充满真情的叙述,这些叙述让我们常常眼圈湿润、鼻子酸涩,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反思。西华县一个17岁的女孩,父亲早就去世了,母亲早就改嫁了,奶奶与两个叔叔也不在了。她只有与爷爷相依为命,她还要照顾叔叔的孩子,她没有上过学,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她没有去过只有30里地的县城......汝阳县一个12岁的女孩,父亲出外打工了,爷爷奶奶去世了,母亲成了弱智人,她一边上学,一边挑起了家里的全部生活重担......同样都是祖国的花朵,同样都是父母的孩子,为什么啊?怎么办?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感悟了太多。一口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也取决于最贫的地区、最穷的群体?
     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走来一路想。
     回到北京,望着车水马龙的北京。看着人来人往的北京,穿行在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的北京,游走在钢筋水泥上串下跳的北京,却总是忘不了我的农民兄弟,忘不了还在农村的父老乡亲,忘不了在调研中见到的一个个农民兄弟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