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桂明
说起梁漱溟先生,谁都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人称“中国最后的儒家”。
其实,他又何尝不是一位佛徒。他那种舍身为国、利济群生的义举不就是最充分地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么?亦佛亦儒,这才是对他的最恰当的评价。
1987年10月31日,中国文化书院在京召开“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梁漱溟先生95寿辰并从教70周年。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从此,作为一个晚生,我开始与这位大家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梁漱溟先生1917年执教北京大学,1924年辞职去山东曹州办学,1928年接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29年到河南筹办村治学院,1930年回山东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1945年去四川北碚(今重庆)主持勉仁书院。建国后,虽脱离教育界,但历任政协委员参与国是。他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自1919年发表“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方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着力探讨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影响深远。
有一天,有感于当时风靡全国的气功热,我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半个月之后的1988年1月6日,梁漱溟先生当面给了我一份书面答复:
问:我们研究民族文化,诸如佛学、道学、儒学等,对我们的健康有无作用?
答:儒、道、佛三家人生观不同,各有特点。儒家肯定人生,佛家否定人生,道家肯定人生却又讲求出家(当道士)。因三家人生观不同,对养生所采取的态度与方法各有利弊。
问:您是怎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气功的?
答:道家讲究气功(这是解放后人们采用的新名词)。原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先生是道家学问造诣很深的人,他对气功有研究。实践证明,气功确有养生健身作用。
问:气功为何会在中国繁衍、生存、发展,而且延续了几千年?
答:气功在人们长期实践中证明其确有养生健身作用,故得流传数千年,以致于今。这是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问:为什么有些人有一种天赋的气功功法,而有些人再练也不成?
答:习气功必须心静。有的人气质近乎静,有的人反之,故学习效果不同。当然,练习得不得法(掌握诀窍与否)也有很大关系。
问:请你解释一下前生、今生、来世的详细内涵?
答:平常听说的“三生有幸”,其中所说的“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三生”是“轮回说”的内容。一般印度宗教均有“轮回说”,佛教在印度宗教中属后起,也主张“轮回说”。
.......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与世长辞。每每想起这位蜚声中外的大家,就常常思考这么一个人生主题: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该追求什么?一个人的一生该有什么样的信仰?一个人的一生该如何面对天上的云卷云舒、地上的花开花落?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前世、一个人的来世与一个人的今生究竟是什么关系?
梁漱溟先生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培宽、培恕,既说明了他对孩子的期望,也说明了他的人生观。他在当年的纪念大会上曾题词:“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字不多,话不长,但振聋发聩,意味深长。
大家是大家,人家是人家,大家与人家就是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