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的重建》后记

(2013-02-18 01:37:59)
标签:

雷元星

著作集

文化

教育

历史

后记   Postscript

110万字的拙著终于脱稿了,尽管核审再三,还是难免有些忐忑不安,主要是叙及的人物、事件、观点与学说太多,害怕哪些地方出错,贻笑天下事小,贻误后人则罪不可赦。故笔者恳请读友们开卷后严侦细察,若发现某处有误,莫吝赐教,以促及时更正。

事实上,中外文献资料经几千年图文相传,也难免遗有些多舛讹,现代的大量网络照片与文章更是错漏百出。尽管引入书中的资料皆已经愚下与编审人员反复比照核对,如仍存有争议,则属学术见解的不同,可由时间来作进一步筛选。但若是史实与原理出错,在人在己皆不得有包涵原谅之说。

当今是一个听故事、读图片的时代,冗长的文字与连串的算式一定会拒大多数读友而远之。故拙著引入了许多故事与图照为论题增色。然图文的版权问题虽经一再斟酌,仍难免有未意识到的疏漏,若真遇万中之一,请及时通过出版单位与笔者商谈。拙著以传递文明为要旨,并无沽名取利之初衷,故谅能妥帖处之。本书与本人先前所著《文明的起点》《人类的科学》略有内容上的交叉,但避开了直接重叠与覆盖,属前两著纲要的扩展、充实与逻辑延伸。

还想强调的是本著对许多中、外科技名人进行了批驳与鞭挞,但皆是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拿理说理,毫无个人恩怨可言,更没有什么狂妄自傲之架势。望中外看家以平常心入,以平常心出,莫为曾经的科学偶像叹惋,也别呕俺这书场过客的气。斗在转,星在移,日在照,月在笑。谁对谁错自有后来者的闲言碎语,哪有什么真理一朝可辩!

愚下心目中的读者是那些对恩师们的课堂真理敢于怀疑批判的华人学子,故表述方式完全尊重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去创造那些半土不洋的译文句式,更不愿丢弃老祖先延续了几千年的万进位传统,而戏搞什么1千千米10千千伏100千千克1100千字之类,把Kilo作为提升作品科技形象的标牌。整部人类文明史表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科技规范,如果科学传播一定要弄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词标准的话,谁敢说500年后的国际学术规范不会以汉语言表述方式为准?

纵览千年历史长河,多少真知卓见被浊浪卷压;横看万里人间才俊,大量科技智慧被权俗埋没。拙著能在此时此空之汇点顺利出版,让众多世间人物与天地壮景与之流芳,不知是多少亿劫之幸。愚下落笔之时,自当在后记中对协助该书出版的友人们一一鸣谢,无奈一时间感慨万千,竟不知所云,何时运与造化弄人如斯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