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重建》后记
(2013-02-18 01:37:59)
标签:
雷元星著作集文化教育历史 |
后记
110万字的拙著终于脱稿了,尽管核审再三,还是难免有些忐忑不安,主要是叙及的人物、事件、观点与学说太多,害怕哪些地方出错,贻笑天下事小,贻误后人则罪不可赦。故笔者恳请读友们开卷后严侦细察,若发现某处有误,莫吝赐教,以促及时更正。
事实上,中外文献资料经几千年图文相传,也难免遗有些多舛讹,现代的大量网络照片与文章更是错漏百出。尽管引入书中的资料皆已经愚下与编审人员反复比照核对,如仍存有争议,则属学术见解的不同,可由时间来作进一步筛选。但若是史实与原理出错,在人在己皆不得有包涵原谅之说。
当今是一个听故事、读图片的时代,冗长的文字与连串的算式一定会拒大多数读友而远之。故拙著引入了许多故事与图照为论题增色。然图文的版权问题虽经一再斟酌,仍难免有未意识到的疏漏,若真遇万中之一,请及时通过出版单位与笔者商谈。拙著以传递文明为要旨,并无沽名取利之初衷,故谅能妥帖处之。本书与本人先前所著《文明的起点》《人类的科学》略有内容上的交叉,但避开了直接重叠与覆盖,属前两著纲要的扩展、充实与逻辑延伸。
还想强调的是本著对许多中、外科技名人进行了批驳与鞭挞,但皆是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拿理说理,毫无个人恩怨可言,更没有什么狂妄自傲之架势。望中外看家以平常心入,以平常心出,莫为曾经的科学偶像叹惋,也别呕俺这“书场过客”的气。斗在转,星在移,日在照,月在笑。谁对谁错自有后来者的闲言碎语,哪有什么真理一朝可辩!
愚下心目中的读者是那些对恩师们的“课堂真理”敢于怀疑批判的华人学子,故表述方式完全尊重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去创造那些半土不洋的译文句式,更不愿丢弃老祖先延续了几千年的“万进位”传统,而戏搞什么“1千千米”、“10千千伏”、“100千千克”、“1100千字”之类,把“Kilo”作为提升作品科技形象的标牌。整部人类文明史表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科技规范,如果科学传播一定要弄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词标准的话,谁敢说500年后的国际学术规范不会以汉语言表述方式为准?
纵览千年历史长河,多少真知卓见被浊浪卷压;横看万里人间才俊,大量科技智慧被权俗埋没。拙著能在此时此空之汇点顺利出版,让众多世间人物与天地壮景与之流芳,不知是多少亿劫之幸。愚下落笔之时,自当在后记中对协助该书出版的友人们一一鸣谢,无奈一时间感慨万千,竟不知所云,何时运与造化弄人如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