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重建》序
(2012-11-05 19:36:50)
标签:
杂谈 |
科学的重建
Renewed
科学的重建
——直面科技文明的第三次超越
Bathing
雷元星
序
Preface
江华荣
1997年元月,老雷抱给我一叠25万字的《地球大揭秘》手稿,让我协助他出版。一开始我没太在意,因为自1988年在深圳与老雷相识,一直未觉察出他对地球科学有研究兴趣,估摸着他是一时心血来潮而胡乱写了几篇地球故事。读完书稿之后,我心目中的老雷再也不是那种空谈哲学的辩者,不是一位痴迷于科学的“老大哥”。他在读中学时就对天文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又相继萌发了“螺旋轨道”、“风吹地球”、“洋流造山”等一连串的新思想火花。
1978年初,老雷在上海读书期间背了一书包手稿去拜见他心目中的地学偶像——金祖孟教授,没料到金教授并不愿意听完他的陈述,而是语重心长地劝道:“美国人把月面上的地图都绘制出来了,中国人还是多向西方人学习才是……”老雷不服这口气,一直留心着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动向与最新进展。上世纪90年代,他到北京向郑文光、马宗晋、王仁、董申葆等专家、院士请教,总算得到了这些名家的些许指点、鼓励与支持。
为弄清地球三圈大气纬向环流的真相,老雷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自费到新加坡与南非考察,通过测定那里的风向,观看这些国家电视台播出的天气预报与卫星云图,更坚定了他推翻“海陆风理论”与“热成风理论”的信心;进而考察了南非高原的地层、地貌、海流、矿山。老雷关于地球演化与造山过程的思路渐渐清晰了起来,隐约感觉到了大多数西方地学权威有胡说八道之嫌。
读完《地球大揭秘》之后,我就一直在向周围的人介绍老雷的科学观点,而且做过一些推广工作,但效果皆不理想。老雷的其他读者也有同感,即堪与哥白尼、牛顿比肩的科学巨人为何至今默默无闻?大量西方科学垃圾还要在大、中学的教科书上呆多久?中国人什么时候才会有自己的定理与定律?作为图书发行业的一名老兵,我越来越感觉到了向更多读者介绍雷元星其人其书的责任与压力。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与老雷的私人交情,而是每年都眼看着上千万的大、中学毕业生脑子里装着大量毫无用处甚至完全可能是错误的“科学知识”走出校门,却无法一一提醒他们整理一下自己脑子里的“资料库”,让老雷的新解释路径给他们的“硬盘”查查毒,以便在社会上做一个独立思考并有真才实学的人,少说一些诸如“保护臭氧层”之类的废话,少搞一些“低碳经济”之类的蠢事,切实认识人与地球的真实关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上述工作,我于5年前就同老雷商量,让他把原《地球大揭秘》《宇宙大揭秘》等作品进一步细化,从原点、源头处阐述其新思路的由来,并延伸至其能影响到的知识、技术领域。让每一个新的观点、新的立论整体化、“三维化”;让每一个层面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面和兴奋点;让不同领域里的科学技术人员甚至文学爱好者都有近距离的入口,把骇世惊俗、石破天惊的科学奥理涵化于娓娓叙谈之中。今年夏,老雷终于把110万字的手写稿扛进了我的办公室,并附有存了3千幅插图(电子文档)的U盘。三个月之后,这些资料便一步步变成了这本《科学的重建》。
时轮把咱们这一代人抛甩在了公元21世纪,即耶稣基督诞降后的第21个百年,也是释迦牟尼与孔子诞降后的第26个世纪,这在整个人类文明长河中不过是亘古时流中的一瞬。当公元100世纪到来之时,地球上的子孙们可能会叩问历史:在头20几个世纪里,先辈们的大脑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古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模样?他们在大地上干了些什么呢?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高度呢?先民们留下了哪些文明成果呢?先贤们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这些古代的探索者、探险者、发明人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邦国的人氏?被太阳照耀(寿命)了多久?哪些理论与技术还在影响着咱们?
显然,未来的子孙要查询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比咱们寻找伏羲时代的文明要容易得多,因为那时出版物与互联网上的电子文本已如天上繁星,把咱们时代的文明成果全彰显了出来,任何眼睛都可以一览无余。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怎样才能从这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纺古代文明的主线呢?怎样才能甄别其史料的真伪呢?如何去提炼文献中的精粹呢?
如果本人能给数千年后的子孙们转达一个建议的话,那么我肯定会让他们去读老雷写的《科学的重建》。因为该书不像《科技史》那样刻板,而能看到历代发现、发明者的鲜明个性。也不像《科学家传记》那样零碎,它客观地记载了万先贤的研究、创造成果及其在不同领域内的技术含量与学术价值。不像《百科全书》那样散乱,能清晰地了解某一学科或技术思路变化与发展的脉络。更不像学术论文与工程说明书那样枯燥,读者从中可读到一个个鲜活事件的探索历程。
近年来,科学家与发明家的传记出版了不少,但人们只能从书中孤立地了解其人的生平及其研究成果与技术发明。但这些成果与发明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做出来的呢?它的学术价值与技术水准究竟在科技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即与前人相比有多大进展?对后来者有多大影响?读者皆不得而知。老雷的《科学的重建》紧紧顺着某一研究领域或技术项目的历史线索,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与发明家排列起来,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思想与思路如何承上启下。科技传记类作品从来不提及那些失败者,更不去讨论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而《科学的重建》不漏掉这些走过弯路或走进死胡同的人,因为正是他们的失败不断提醒着后来者,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思路与观念走向成功。
如果说《大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大仓库的话,那么走进仓库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头晕的感觉。这本《科学的重建》则不同,其主要“通道”(章)清晰可辨,分枝上的脉络(节)与要点应有尽有,是一个整洁有序的知识宝库,是对一个科技文明时代的全面综合,具有可靠的史料与引用价值。更为可贵的是,《科学的重建》一书包含了作者的许多真知卓见与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批驳了前人的各种错误观点,而且指明了大量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路径。读者不仅仅可从中受到种种启发,而且会明白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