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元星
原子序数为二十四的元素是铬Cr,古名明夷,在六十四卦中的卦序也是二十四。
铬Cr是重要的金属元素,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冶铁史上,从来未提到过铬(明夷)这种金属,只记载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生铁,西汉以后的碳钢等。直到1637年,明朝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所记的钢铁及其炼法都是指含碳C的铁Fe,从来没有提到过明夷(铬)。
1798年,一块“西伯利亚红铅矿”(实为铬酸铅矿石)运到了法国,法国人沃克兰(L.N.Vauquelin,1763~1829)先把它放在氢氧化碱中溶解成粉状,然后加入盐酸,让其中的铅与氯化合成为二氯化铅Pb Cl2,并沉淀在盐酸溶液中,借以除去矿粉中的铅。再将这种酸性滤液蒸发干,就得到了一种暗红色柱状结晶粒与粉末,这就是第一次用人工手段获取的三氧化铬CrO3。沃克兰继续将这种晶粒与粉末放在含碳的坩锅里加热,用碳C吸收其中的氧,形成CO2气体脱出,剩在坩锅壁上的就是灰色针状金属,后来把它定名为铬(Chromium)。
铬矿主要分布在南非与俄罗斯西北利亚一带,就储量与品位来说,中国是一个贫铬的国家。但秦始皇兵马佣二号坑(见下图)在二十多年前出土之时,发现坑内的古兵器已经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出土后依然明晃清亮,锋刃不减当年,使考古学家大惑不解。
自从沃克兰1798年发现铬金属之后,铬很快被用于合金钢的冶炼,钨铬钢的硬度与韧性最强,很快被用来制造车床上削切金属螺钉的车刀,也被用来制做铣床上的铣刀,用于铣切齿轮。镍铬钢光泽明亮,不易氧化,耐腐蚀,俗称为“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加工工业。19世纪,德国人又发明了镀铬技术,将铬镀到汽车保险杠、自行车把手,仪器仪表上,亮丽华贵,俗称“克铬米”(铬元素的音译)。由于铬的这些优点,古人在冷兵器(刀、矛、箭头)中加铬是非常自然的,秦始皇兵马佣二号坑出土的含铬冷兵器,其硬度、韧性都大大优于一般的碳化钢,它表明先秦时期的冶炼史应该重写,应把人类发现和运用铬元素的历史向前推移两千年。
由于铁经过明夷(铬盐)处理是改变锻件物理性质的关键,加了明夷(铬)的矛就比普通铁矛硬利得多,是上好的冷兵器,故特称其为“夷矛”。箭头上加明夷,使其更硬,称为“夷牟”、“夷矢”。用这种优质冷兵器杀人,就叫“夷戮(là杀)”、“夷剪”、“夷伤”、“夷灭”、“夷九族”等。可见“明夷”的明字是指不锈钢的光泽,夷指铬元素本身。
理解了明夷(铬)的理化特性,经解中的“利、艰”二字就有了答案,它就是指锐利、坚硬、“削铁如泥”。“明夷于南狩”就是指狩猎时所用的铬箭。“明夷于飞,垂其翼”可能指铬曾被用于远古飞机机翼的制造。
“箕子”曾是周文王的同僚,也是商纣王的叔父,见纣王无道,曾力谏不听,他只好装疯卖傻,浪迹街巷。后来纣王听信谗言,将箕子下狱,直到周武王灭纣,才得以获释。经解中讲到:“箕子之明夷,利,贞。”其意可能是指箕子原所佩带的铬剑或他坚贞不阿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