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末代知青的农村轶事------9、回城之路

(2016-07-30 11:04:50)
标签:

知青

下放

青春

历史

教育

分类: 随感

在后五届下放知青里,过去有一道两年之后才能回城的红线。并且,招工、招兵、招生还要走一段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的形式。回城是知青人生中的一道坎,在当时确实将决定今后一生的命运。根据老知青的介绍,为了早日回城,知青们将面临激烈的博弈,人性丑的一面会充分展露出来。

又是非常幸运,778月小平同志主持的科教座谈会确定了恢复高考,并且,之后9月底的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取消了报考知青下放要满2年的限制,取消了报考要群众推荐的限制,弱化了领导批准的限制。其实不仅高考如此,更有意义的正是高考招生中这些限制取消的先例自行带动了对知青招工、招兵中相关限制的解除。

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性,高考复习是不能脱产的,好在农场的条件比较好,晚上可以在电灯下看书到下半夜。到了临近考试的时间,工区领导有意放松了对报考人员的劳动管控,没报考的同伴们也没太在意和计较,报考人员白天干活的强度减少了一些,例如果木排的申请到了守橘子的轻活,方便的时候还可以坐下来看看书。那时的高考复习就是抓紧看中学数理化的课本,主要就是记书里的原理、公式、化学分子式等。那时走路、到食堂吃饭排队都在背公式,因为到12月的统一考试只有两个来月的复习时间,根本就记不过来。我们的考场位于78里路外东方红公社中学。高考那两天我们都是早早在食堂吃了早餐又带了中餐,抄近路翻过几个山头赶到考场。只要没进考场,我们还在背那些整理出来的公式、符号。77年全国高考是各省出题,考题并不难的,都没有跳出课本练习题的难度,只是我们自己水平太差。至今记得当年语文考卷第一题就是把一段用汉语拼音写的句子译成汉语句子,汉语拼音句子的意思是“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但我只猜出了“我们的”。不过也有走运的,化学考试前吃中饭时背了一个化学分子式,居然试题中正好有一题要写出这个分子式,捡了2分。我们工区那一届高考结果还不错,有七、八个人上榜。半年后的第二次高考又有几人上榜。

首次高考完紧接着就是部队来招兵。那时候已经是全部知青都可以自愿报名了,当时报了名的基本都能被接收。883月第一批十多个人穿上了新军装。有意思的是,这批新兵里除了个别文质彬彬的秀才外,其他基本都是当年工区里偷鸡摸狗、喊打喊杀的主力。他们这批进的是驻扎在省城长沙的舟桥部队,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参加了出征国外的反击战。在他们回到国内时,我们一些农场的朋友们到赶往驻地聚会,看到这帮兄弟全部完好无损的出现在眼前时感到格外激动和亲切。

经过文革后二次高考,在校应届生已经恢复元气,这时高考中的往届知青已经注定难以拼过他们。此后有地区银行系统招干考试、公安系统招干考试,这是没有中学生竞争的,工区又考走了几个。这其实比考大学的更高效,一步直接落到工作岗位,这些凭本事靠进去的人后来基本都成了本系统的领导。88年下半年,部队再次到农场招兵,还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这次有十多个下决心放弃了继续高考的男知青应征入伍。那时候入伍是非常光荣也非常实惠的,都是工区女知青给他们戴大红花送行,转业回来时地方政府象接收高考入学的毕业生一样会保证安排工作。

下放一年半到两年的短时内,大批男知青离开了农场,此后,工区里爱情之花却盛开了起来。在我们那批知青中有七对最后组成了家庭,而且至今都非常幸福。这里面男的基本都是大部队走后留下的知青,还有一些是77、78年才补充进来的知青。先走的知青靠鸿雁传情怎能比过这些留下来的在花前月下的花言巧语?他们应该是乘虚而入,占据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也许,一些男女青年之前已经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男知青要做护花使者陪着女朋友一起回城。实践证明,在天然艰苦的环境里精耕细作培育起来爱情之果更能承受岁月的磨练。

之后,陆续有单位为解决本系统子弟工作就业定向到农场招工,大家陆续回到城里参加工作。随着79年全国知青回城潮,农场全部知青都回到城里上班工作了。

全部知青回城后,零陵地区青年农场改成了零陵地区柑橘示范场,成为当地政府与澳大利亚合作的一个项目。

. . . . . .

转眼之间,下放农村之日就要过去整40年,当年下放的青年正在奔向老年的门槛。之前,大家各奔东西、各忙生计,已稀有联络。现在,通过互联网、微信,大家又汇到了一个能够朝夕相见的朋友群里。我们曾经共同有过一段艰难的岁月,毕竟那时年轻,再多的辛劳睡一觉就消失了,留下的是那些美景美情的记忆。另外幸运的是,当年的末代知青已没有那种到了婚嫁之年还没有出路的焦虑,回城之路再没有发生以往知青间的争斗博弈。实践又一次验证,那种艰难但纯净环境下结成的友谊之果永远纯真如故。这段农场的劳动生活的回忆已经成为了我们农场知青快乐生活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涌泉,成了继续联系大家的精神纽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