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紫阳,一股清风夹杂着淡淡墨香扑面而来,送来了张斌先生散文集《层叠的印象》出版发行的喜讯。我兴奋极了,一连好几天,闭门谢客,手不释卷,一鼓作气读完了这部新书,收获匪浅,感悟颇深,对新书的品位和作家倾情书写的生活记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张斌主业是从事史志编辑,工作期间,参与编辑或主编多部地方史志,成果卓著,但他似乎无心插柳柳成荫,工作之余,偏爱散文创作,相继出版散文集《天外的村落》《岁月的回声》,散文《戈滩上的炊烟》《打鼠小记》分别被选入高考和中考阅读试题。近日,散文集《层叠的印象》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此他圆了散文“三部曲”的梦想。
大西北神奇而美丽,灵动而恢宏,蕴藏着波澜壮阔的磅礴气势。张斌的童年就是在北疆小镇和什托洛盖度过的,这是一个位于准噶尔北部戈壁滩上的古镇,和什托洛盖是蒙古语,即两个包的意思。小时候他经常站在两个包小山之上,眺望远处的青山、白云,寻找那些和白云一样高的雄鹰,还有那青云直上的炊烟。20世纪80年代
,张斌回到陕南,在秦巴山地的一座县城里读书学习,从此告别了戈壁滩上的炊烟。大西北还有一个清秀柔美的地方,它就是陕南紫阳,这个地方的特殊位置在于,相对于北方它是南方,相对于南方它又是北方。紫阳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西“民歌之乡”,享有“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的美誉。张斌留恋北疆的小镇,热爱紫阳的山水。童年的时光铭刻在他记忆里,奶茶、羊群、雄鹰、猎狗,还有戈壁滩的月亮……丰富的生活经历,像一泓取之不尽的潺潺流动的清泉,为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灵魂。生活源泉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形成了灵动柔美、大气恢宏、冷峻思辨的创作风格,这是大西北这片土地的恩赐,也是紫阳山水风情、文化沉淀对他的馈赠。
独特的审美视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艺术手法,源于他中学阶段打下的写作基础以及多年的勤奋好学和独立思考,写作爱好转化为创作优势,在散文创作中产生了独具匠心的奇妙效果。散文《秋月》像一首情窦初放、冰清玉洁的情诗:“我一直在寻觅那一轮秋月,那一轮40多年前挂在和什托洛盖天空中的秋月。40多个春花秋月,似乎没有哪一轮秋月和那一秋月媲美,冰清、皎洁,月色如水,一泻千里,笼置着空旷的戈壁,点缀星空的静谧,又使我感到无限的温馨。”“我其实不必去费心寻觅那一轮秋月,它曾经高挂在北方的夜空,成了我心中永恒的风景。”美妙的语言烘托出一位少年纯真的爱慕之情,令人浮想联翩。戈壁滩是一个生命的滩:“我突然明白了,炊烟,是戈壁滩上最顽强的生命。炊烟本应该就是一根戈壁滩的植物,四季繁衍、生生不息!”(见《戈壁滩上的炊烟》)
酸菜是民生的味道!“品尝一盘酸辣的泡菜,也能浮想联翩,虽不惊天动地,却自有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更接近生活的本质,大有大的震撼,小有小的美妙。"他从酸菜中悟出了生活的滋味。如果说以小见大是一种悟性,那么张斌对事物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地透析就是一种表率。《打鼠小记》表现出独立的思辨性和对社会深度和广度的普遍认知,让世人无比痛恨那些狡猾的鼠辈而让它们瑟瑟发抖。
“生活是万花筒,层层叠叠”。“印象总会深藏在记忆中,无论有多少印象层叠,都清新如故,时间会淡忘一些事,时间也会使一些往事更加清晰、温馨或者痛心疾首……”这是作家在《层叠的印象》《自序》中的论述。其实,作者在《层叠的印象》中所写之事除《给贺天星将军写碑文》外,大多属于小事、杂事、身边事。小事是社会底层生活的缩影,层叠在印象中的小事是质的飞跃和生命的蜕变。这些事或大或小,都是紫阳的故事,也是大西北的故事。对张斌而言,他走不出的北疆小镇和什托洛盖,道不尽紫阳风情,一个是故乡,另一个也是故乡;和布克草原的童年记忆,秦巴汉水的人间烟火,构筑起别样的审美架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娓娓道来,都是真情所系,他以饱满的深情,倾情书写生活记忆,用自己的双手在键盘激扬文字,笔耕不辍,讴歌生活和生活的这片土地。
(发表于9月1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