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散文集写个序,本以为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我对于序这种文体,有过专门的学习。给别人写序,都是信手拈来,倚马可待。写出的序,大多好评如潮。自己的作品,是和着自己的呼吸写出来的,再熟悉不过了。写序应该很容易吧?而真正写起来才知道这是一件很艰辛的事。看到这一篇篇凝聚心血的作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真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虽然中学时期就发表过作品,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四十岁以后,算是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我很害怕别人称我为作家,于文学而言,我虽登堂。却未入室。选择写作,是在我人生的低谷,做生意血本无归,生活非常艰难的时候。一个人从有钱变得没钱,从车水马龙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免寂寞难耐。寂寞的时候便写起了文章,那大抵是寻找精神的慰藉。甚至可以说是写着消遣,即打发寂寞的时光,也寻求自我安慰。后来,想起投稿,用发表文章证明自己的价值吧?说起来运气真是很好,写一篇就能发一篇,发得多了,也就上了道,后来又出版两部散文集,总算摸到了文学的庙门。
能够写出这些文章,应该感恩我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老师,几乎所有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非常看好我、包容我,他们给我很多课堂之外的教育。初中的潘泽贵老师要求我写日记,我两年多时间写了厚厚的几大本。这为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最后一任语文老师是校长王耕田,他外表看起来非常严厉,可在他的课堂上,我可以毫无顾忌地看小说,不听课。他布置的作文,我几乎不写,而每次交上去的都是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从来就没有批评过我,反而认真修改我交去的每一篇作文。我还有过一个机缘和特殊的经历,我上高中前后,正好和县志办的编辑康绍高邻居。我向他借了很多书,其中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集。特别是欧阳修和王安石的文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看古代的散文,原本是想用来学习和训练文言文的,读得很细,也很慢。基本上是一手拿着文言文词典,一手捧着这些古典散文,一字一句反复阅读,细心揣摩。意外的是不知不觉中受这些散文风格的影响。宋代散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
而且取材广泛,只要是生活,似乎都能写进文章。后来,我也买过一些清人的小品文阅读,并试着写些身边的杂事,追求朴实和自然的写作风格。
摸到文学的庙门,自己不努力当然不行。我虽然算不上勤奋,但每有感悟就喜欢写一写,记一记,遇到一些事,也喜欢琢磨,往往也能发现一些美好或者丑陋的东西,以及这些东西背后的根源。其实写作就是这样,身边事,小事,闲事,杂事,从这些事中感悟出一些道理能够指导自己,启发别人,就是好文章。朱自清先生讲:“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
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我就是这样做,也养成了这样思考的习惯。对身边发生的事,先用显微镜看,再用放大镜看,还要用望远镜望……贾平凹在《关于写作的秘密》一文中说:“面对生活要有机察之心,面对写作要保持饥饿之感。”有了机察之心,饥饿之感,还会愁没有东西可写吗?
对我来讲,每天写一点,哪怕是三言两语,也是很惬意的事。正如我每天都要吸烟喝茶一样,成为一种习惯。而对于写文章,我更好的习惯是不写自己不喜欢写的,不写自己不熟悉的,更不写没有深刻感悟的。绝不无病呻吟。我喜欢旅游,每年都会寻找诗和远方。但很少写游记,写,也是三言两语的感悟,只是记一记,很少当文章写。每次外出旅游,总会有朋友要看我写的游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旅游可以增加阅历,享受生活,但一次旅游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是我近五年写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率性而为”,所谓“率性而为”,就是由着性子写文章,是追求真性情的写作。每一篇都是真实的故事,都有真实的感悟。我力求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呈现生活的真善美,鞭打假丑恶。生活是万花筒,层层叠叠,这本书名也就定为《层叠的印象》吧?印象不同于印记,印记一旦层叠,就会面目全非,甚至被无情的埋葬。印象总是会深藏在记忆中,无论有多少印象层叠,都清新如故,时间会淡忘一些事,时间也会使一些往事更加清晰,温馨或者痛心疾首……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也要从实际出发,先有事,再有文,绝对不是先有观点,再编造事件。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事为真事,情为真情,绝不矫情。
我的工作是写党史,修红色家谱。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古板无趣的人。甚至被个别人讥讽为“朝廷的鹰犬
”。好象思想一正统,就少了七情六欲,就会六亲不认,就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感情。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同时,也要讲好生活中真善美的故事。本书所选的文章全部是生活化的写作,写的是小事,杂事,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事件或许是轻的,但生命却有着异乎寻常的重量。文章描述可能简单,追问也可能很肤浅,但它写出了我的感悟、我的精神世界,我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这话可能有点大。讲好自己的故事,应该没有什么难处吧?亲身经历,耳闻目睹,那些曾经感动过自己,那些曾经鼓舞过自己,那些曾经深受启发的人和事。时光流转,往事被春水浸泡,夏雨暴淋,秋风吹拂,冬雪冷藏,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行人依旧匆匆忙忙于功名利禄,好象并没有几个人停下脚步,如我这般,泡一杯绿茶,燃一支香烟,在烟雾弥漫中叩问远去的时光,寻找可以安放灵魂的场所。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是管不住自己的大脑,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就是这样的人,走在街上思考,忘记和熟人打个招呼,被误认为目中无人。一只手拿着垃圾袋去倒垃圾,另一只手千万不敢拿上礼品送人,因为陷入了思考,往往会把礼品扔了,把垃圾送给朋友。写作是一个苦活儿,叩问灵魂更是一个伤神的过程,世事迷乱,生活的丰富和繁杂更是层层叠叠,于是便有了层层叠叠的印象,有伤感,有快乐,也有痛彻心扉的感悟。
我虽然没有一副铁肩,可我的肩膀还结实,担不起“大义”,却扛得动“小义”,不管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誓言,是否在冰凉的世间化成了泡沫。也无论我曾经是否因善良遭遇过欺骗或欺凌,尽管世间还有无数的薄凉,我会在薄情的世间深情寻觅那些温暖我们的故事。
如果《层叠的印象》中有您的身影,那就让我们一起歌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