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误杀2 |
分类: 影评书评 |
《误杀2》的故事梗概大抵相似:林日朗和妻子阿玲、儿子小虫一直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丈夫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家居简陋,妻子连一个像样的梳妆台都没有,儿子和父母盖一张被子。三口之家安贫乐道,却经不起风浪:儿子小虫突发意外,林日朗无力回天,却因此唤醒人类的动物性,痛心疾首。
肖央扮演林日朗,表演得很到位,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标准的中国父亲,大量苦情台词、镜头都会不经意间令人破防。相信观众也容易产生共鸣,毕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苦情”生活。相比起原作《迫在眉梢》的男主角,林日朗没有健硕的肌肉,不善于采用力量,即便做出野蛮之举,也是酝酿许久之后的结果。同时,肖央把林日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心态,演绎得非常深刻。大概是太过于安贫乐道,林日朗连给医生送红包,都会显得很拙劣:强颜欢笑、迫切着急。而医生仅仅对他一声吼,就摧毁其心理防线,立即瘫软下来,向医生哭诉道:求求你医生,救救他吧,你看他多可爱啊!
相信很多男性观众看到这一段时,都扛不住恸哭,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说孩子就是父亲的全世界”,再加上肖央本就一副窝囊受气的底层形象,俘获一大批的眼泪应该不成问题,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误杀了林日朗。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层次都决定于他的认知水平。林日朗一家安贫乐道,表面上非常幸福,但实则蕴藏着巨大隐患。正如《误杀1》中的一句台词:父亲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面前。相信电影制作团队会得意于创造出如此催人泪下的台词,而荧幕前的观众,也会很自然地认为:伟大的父亲,只要能牺牲,有没有本事似乎不重要。正如《误杀2》中的主人公也具有同样的认知。显然,林日朗也有“挡在小虫面前”的觉悟,实际上,他会举着枪,走进医院,困住了一群普通人,并威胁外面的警员。在这一刻,林日朗内心的动物性暴露无遗,同样地,他也自认为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遗憾的是,世界底层的运行规律是:强者创造社会,并且制定社会的规则。显然,林日朗只具备动物般的本能和对于儿子纯纯的爱,他的认知水平桎梏于这个层面,行动自然也就禁锢于此,禁锢于那些看似伟大,实则可怜的苦情戏。当儿子小虫的命,即将被“偷走”之时,他找不到好办法,只能去搏杀。
林日朗夠苦,牺牲够大,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他理应被尊为一个“好父亲”,而且影片中亦呈现出大量温馨镜头,比如林日朗会陪着孩子玩幼稚的打枪游戏,会陪老婆一起看小人书,一起去郊外露营等等。任何人,包括林日朗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杀人。相比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父爱缺失”,林日朗在陪伴方面,做得应该算比较到位。假如小虫没有意外,一家人或许能安贫乐道,永远幸福,但显然,如此“假如”实在是一个伪命题。
如前文所述,中国文学、影视作品更推崇“父爱的奉献情愫”,只要父亲牺牲够大够猛烈,其他的一切可免谈。事实上,合格的父亲,或者说能监护儿女顺利长大的父亲,应该要有足够的认知水平和抵御意外的强者思维。
首先说认知水平,林日朗陪伴孩子有余,但是奋斗意识不足。人之所以会安贫乐道,正在于,他没有见识过更体面的生活,桎梏于小民思维;从家里的布局看,林日朗没能带回足够多的钱。即便小虫能快快乐乐地长大,大概率也要面对非常艰难的生活;其次,林日朗在同医生沟通时,表现出来的拙劣,证明他也没有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太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手段;而由儿子意外所产生出的动物性,更显示出,他在平日里欠缺情绪调整,更致命的问题在于,林日朗之于生活的规划,完全是空白的。如此心态,虽然能保证短期的快乐生活,但天下所有的父亲需要明白:生命无常,尽早储粮。
《误杀2》的苦情戏固然令人动容,但笔者更愿意在影视剧中、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强大的父亲、技术性父亲和好情绪父亲”。以此来推动中国父亲的认知水准和技能提升,毕竟,苦情在坚硬的人生中,往往显得非常薄弱。与其说,林日朗误杀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倒不如说,生活误杀了中国父亲。(科幻星系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