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财经时评印度外 |
分类: 商业财经 |
印度一直被称为神奇的国度,那里有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基础,依旧存在严苛的种姓等级制度,善男信女都无法平等。这些特点在很多印度电影中都有所体现,如《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都反应了印度的社会问题。同时,印度又能贡献优秀人才和体系,他们向全球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供应链管理人才,苹果的“印度帮”就是最典型例子;而印度国内的一些古老行业,也保持着非常稳定地运行。年轻人并不会因为收入、社会地位、心情等问题而随意变换工作。比如孟买的外卖网络已经运行130年,规模从最早的25人增加到5000人,体系内的外卖小哥和客户都是稳定的。相比于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外卖体系,孟买的外卖小哥没有先进的科技工具,但出错率非常低。相关数据显示:孟买每100万份的外卖中,出错的仅有34份,达到了六西格玛的最高等级,更令人羡慕的是,这个体系内充满人情味儿,包括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和客户之间。
最后,也是蛮重要的,印度外卖的送餐规则会留给小哥们缓冲时间,还会以小组的形式安排备用的送餐员,比如每25个人会配备一位备用送餐员,应对突发状况;而在整体的送餐时间中,会单独切出15分钟作为外卖小哥的缓冲期,这个时间消费者是完全感受不到的,但是却能给外卖小哥一路的从容,简直两头儿占便宜。
师夷长技,中国外卖应该向印度学点儿什么?
在很多国际场合,中国和印度都会拿来比较,两个国家在人口基数、市场潜力方面都非常相似,加之,对于制造业、互联网投资的竞争,也常常另两个国家做横向比较。但同时,两个国家的社会氛围却相去甚远。相信制造行业的人都清楚,在印度建厂是一件非常纠结的事儿:印度工人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然而,在效率方面却相差一大截,绝大多数的印度员工会呈现出一种“天生懒散”的状态,无法适应流水线的节奏,UPH的概念非常淡薄,而且拒绝加夜班。缺乏工作、生活规划,有一种“游戏人间”的感觉。
显然,印度在效率上应该向中国学习,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印度人比中国人活得轻松,他们一旦认准行业就会非常虔诚地做下去,而且对于信仰有着非常持久的坚持,如本文提到的外卖行业,即便没有先进的科技工具,印度外卖的出错率也仅有0.000034%,这是一个非常极致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陷入“计件制”的漩涡当中。事实上,如果过分关注订单总量,工作就会变得枯燥、焦虑、没有价值感;如果在工作中稍微加上一点儿信仰、文化之类的东西,常常会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忠诚度没有问题,还会衍生出大量极致的东西,比如外卖出错率,又比如印度在软件、药品的优势,还有印度帮在经营管理领域所展现出的能力,也和“勤奋到自虐”的信仰有关系。
平心而论,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完成了高速发展,社会中却满是焦虑,大家过得基本不看开心;而管理者为了维系如此状态,又只能通过流程和制度管理,于是类似外卖小哥式的数字劳工大量诞生。经历过文化断层、信仰缺失之后,中国或许真应该学学印度。(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