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高考禁戴手表说起:智能穿戴设备的登堂入室

(2013-06-16 23:06:45)
标签:

微博

新产品

又见

腾讯微博

厂商

it

分类: 时事热评

今年高考防作弊被称为史上最严,重庆、山东等地考生被要求禁戴手表入场,这不禁让人纳闷,考试时间分秒必争,一边做题一边用手表看时间是许多考试人的常有经历,怎么今年高考就不准许了呢?

但如果你看到网上爆炒的各种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智能手环等等,也就不难明白,可穿戴设备不再是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它们已开始走入寻常生活,成为科技行业的又一焦点。

从高考禁戴手表说起:智能穿戴设备的登堂入室

这个6月除了高考还有手表

又见6月高考月,除了考生要应战高考之外,国内科技厂商也掀起了一场智能穿戴设备之战。盛大果壳电子、映趣科技、咕咚网都在6月扎堆发布自己的新产品。果壳电子的Bambook Smart Watch智能手表,配有1.5英寸屏幕、1G主频CPU,搭载安卓4.2操作系统,支持720P高清解码以及多屏互动等功能,算是目前智能手表当中的主流配置,从中也不难看出果壳依然是以做硬件的思维做手表。

来自成都的创业公司咕咚网则推出了与其APP相搭配使用的咕咚手环,但因外观与国外的Jawbone UP智能手环非常相似,而被网友调侃是Jawbone UP的山寨版。映趣科技的inWatch智能手表则主打Second Phone概念,可以连接GSM网络、打电话、发短信,当然也可以使用Android应用程序。

不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一次性销售出以后,后端的软件和增值服务都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而挖掘这个过程也给了厂商更多赚取盈利的机会。这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不管是国外科技巨头还是国内创业者都对智能穿戴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ABI Research预测2013年将会出现120万只智能手表,其中就不乏苹果、微软、三星等巨头的身影。

商业模式仍不明确

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一直不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传统入口早已被各大厂商瓜分殆尽,挖掘新的入口就成为许多小厂商的当务之急。之所以大家都将火力集中在可穿戴设备,主要是因为其操作起来不复杂,能够最大程度沿袭用户已建立的使用习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更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

不过,和任何领域一样,可穿戴式设备要接地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提供本土化的服务。在目前不论是Google眼镜还是Jawbone UP手环,后续的数据分析都还是比较浅层的,尽管融入社交元素,但有调查显示,很少有用户会连续使用超过半年。如果不将产业链的后续打通,这种模式很难让用户对可穿戴式设备保持长久的热情。

不久前,咕咚网宣布和百度云展开合作,咕咚运动的APP数据和网站后台数据存储都已经在使用百度云的服务。百度云是学习谷歌在产品中整合云服务:谷歌眼镜利用云语音识别系统、无线网络和内置话筒,可向其他用户发送语音命令,并支持谷歌云同步存储;咕咚手环则可将用户完整记录的个人信息上传至百度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辅之以专家在后台的专业指导,从而让个人的家庭式健康医疗成为现实。

Jawbone UP的独家代理易迅网则希望借助火爆的终端销售,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更多作为,易迅相关人士透露,未来腾讯将与软件提供商有深入的合作,比如增加QQ空间、腾讯微博的数据分享,让可穿戴式设备实现社交网络化,甚至单独为中国网友开发一些功能。

虽然可穿戴式设备的商业模式还未建立,市场也不明朗,但这并不妨碍它的蓬勃发展。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MS的数据预测,到2014年,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采纳率将会增长250%,而到2016年,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60万,市场规模或将达到60亿美元。

前不久,西雅图一家酒吧明文禁止佩戴Google Glass入内消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立法者最近也打算禁止驾驶中佩戴Google Glass之类的头戴式装置。未来我们国家的高考除了不能戴手表,眼镜、衣服、鞋靴都可能被要求更换,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不但引发了技术革命,也将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88328702 MSNwangk1026@hotmail.com

喜欢科技、科幻的朋友们可以加科幻星系群交流66293965

个人新浪微博欢迎关注:http://weibo.com/sfw/

科幻星系官方微博:http://weibo.com/khxx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