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向来给人典型沿海城市的印象,繁华绮丽,流动着色彩与光影,如一幅色彩浓烈的现代抽象画,让想要捕捉它本质的灵魂们略微感觉有些措手不及。这种光怪陆离的变幻,又不同于一水之隔外毗邻的香港的浮华与躁动,而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沉淀累积,堆叠出深沉底蕴。
对于这样一座城市而言,最是人流交织如梭、车水马龙的地段非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莫属。在CBD这个词于兴发在内地的十数年间,广州的中心商务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每当穿行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通透水晶塔周边的建筑楼群中,工业城市的气息充盈全身。去过广州的人每每感叹,工业城市之美,除了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流动昭示出表面的状态之外,总应该有一些衍生出的文明与精神,应当通过一种高雅而不失亲民方式流露而出,才不会让这一份根植于岭南大地的工业文化泯然众生。相较于林立的CBD街区,广州呼唤着CAD(中心艺术区)的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艺术与工业的碰撞,这种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放眼望去,北京798足以作为前例与佐证。这个早就荒废的电子元件联合厂,从02年开始由于一批艺术家的进入,而渐渐渗入艺术的气息。新鲜的艺术行为与工厂的就有规划产生矛盾,危急中的碰撞溅射出火光四射,而使798迅速崛起成为京城内的一道风景线,一个新地标符号。
而广州市内的艺术区,包括信义国际会馆,也同样是将工业与艺术这看似悖离的两个元素之间结合,进行了强有力的对碰。可是国际会馆的名头未免太过于严肃和板正,再冠以“国际”之名,不由得让人望而生畏。作为后起之秀,“红专厂”的兴起,却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先锋们留下了“以后这里会比798好”的评价。



让艺术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市民生活。红专厂的诉求有如它的名称一样简单易懂、平易近人。园区里几十座大小不一的红砖厂房如今空置着,破旧的标识和废弃的机器平添几分沧桑古朴的历史感。长满荒草的生活广场,青苔遍布的石板路和爬满藤蔓植物的墙壁屋顶……在满是阳光的午后,显得如此熟悉又疏离。

在这一,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因为它的曾经充满了故事与情调。
制罐厂D6区的小酒吧的墙壁上有无数的故事,柔和的光影与小资的装饰让人心中温暖安定。

在这里,数十年前的建筑风格略微显得与时代脱节、充满了笨拙的韵味。在这里的工作室,将轩敞的厂房隔出LOFT的格局。空旷的厂房建筑令人羡慕莫名,足以让无数年轻而充满创作激情的思绪有足够的空间飞扬发散。原生态的树木自由生长,废弃机器也重新上漆成为这里曾经身份的铭牌与象征……就像这里的艺术氛围一样充满了生活化与随性的气息。越来越多的广州艺术圈人入住此地,越来越多的工作室在这里生根发芽。红专厂提供的是一种让艺术可看可摸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任何一种人群、从任何一种意义上来说,都无疑是美事一桩。
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
MSN:wangk1026@hotmail.com
QQ:102927545 mail:wangk1026@foxmail.com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sfw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