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322
  • 关注人气:285,6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2010-03-08 15:57:44)
标签:

饮食

维生素c

栗子

白萝卜

十种

美食

分类: 科普新解

   生活中,有些食物的搭配组合已经是由来已久,其美妙的口味也被人们所接受,习惯上也觉得这些种搭配是顺理成章的了。但从健康的角度讲,还是不科学的,人家健康专家可是有着充足的理由呢。这里给您列出10种被健康专家列为错误的菜肴搭配。不过,不这样吃,有的东西还真不好吃,我想少这么吃也许问题不大吧。如果您很重视健康,还是听从专家们的忠告,别总是傻吃、贪吃。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1、小葱拌豆腐:豆腐中的钙与葱中的草酸,会结合成白色沉淀物——草酸钙,同样造成人体对钙的吸收困难。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2、菠菜和酸菜:吃快腐烂的菠菜可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3、豆浆冲鸡蛋:鸡蛋中的粘液性蛋白会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从而失去二者应有的营养价值。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4、茶叶煮鸡蛋:茶叶中除生物碱外,还有酸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于消化吸收。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5、红白萝卜混吃: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但红萝卜中却含有一种叫抗坏血酸的分解酵素,它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一旦红白萝卜配合,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就会丧失殆尽。不仅如此,在与含维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调时,红萝卜都充当了破坏者的角色。还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类似红萝卜的分解酵素。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6、萝卜水果同吃: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进入人体后,经代谢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该物质产生的多少与摄入量成正比。此时,如果摄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这些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被细菌分解,转化成羟苯甲酸及阿魏酸,它们可加强硫氰酸抑制甲状腺的作用,从而诱发或导致甲状腺肿。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7、牛肉烧栗子:牛肉和板栗子混在一起吃,易出现消化不良、呕吐症状。并且,据《饮食正要》记载:“牛肉不可与栗子同食。”栗子中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含量达40毫克。牛肉则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栗子中的维生素C易与牛肉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反应,削弱栗子的营养价值,这两种搭配同食,不易消化。故牛肉不宜与栗子共食,最好间隔一段时间,分开食用。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8、酒与胡萝卜同食:最近,美国食品专家告诫人们:酒与胡萝卜同食是很危险的。专家指出,因为胡萝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与酒精一同进入人体,就会在肝脏中产生毒素,从而引起肝病。特别是在饮用胡萝卜汁后不要马上去饮酒。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9、土豆烧牛肉:由于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时所需的胃酸的浓度不同,就势必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引起胃肠消化吸收时间的延长,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

 

揭秘十种有毒的“家常菜”


  10、吃肉时喝茶:有的人在吃肉、海鲜等高蛋白食物后,不久就喝茶,以为能帮助消化。殊不知,茶叶中的大量鞣酸与蛋白质结合,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酸与蛋白质结合,会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滞留。

 

 

 我的新浪微博地址,http://t.sina.com.cn/sfw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下关注,给小康增加点人气!
  
 
 
博客推荐阅读

 金山毒霸分拆上市是个传说
为灭病毒微软副总裁建议征收网络税…
一“摔”成名的学问
意大利男人为何都长寿?
英男开车遛狗遭罚懒人税
你静静的居住在我的心里
智利地震还在进行中
MOTO XT800 又一部超越iPhone的杰作
3G时代,华山论剑尔谁能
当黑客去蓝翔靠谱吗?
与淘宝互通,全网电子商务概念…
奇思妙想的外星球基地1+1大于2,从BIEB谈Windows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Serve的角色 
欧盟打压Google的真实原因
65美元体验美国黑帮“惊险”一日游
美高中发苹果电脑竟是监视学生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