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狐疑狐狸马超历史文化心理学科普 |
分类: IT那点事 |
据说,狐狸善听,所以叫做“狐听”;狐狸多疑,所以叫做“狐疑”。《汉书、文帝记》:“朕心狐疑”。唐朝颜师古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
《述征记》说:“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
盟律、河津,都是黄河边的渡口。盟津,即孟津,在河南孟县之南,也名河阳渡;河津,在山西河津县之西,龙门之南。上文记述的大意是:这两处,河面都比长江狭,比淮河、济水阔。冬天河水结成冰,有几丈厚,车马可以在冰上渡过。不过,冰刚结的时候,人们不敢渡,便用狐狸来让它先走一走看。狐狸性多疑,又善于听,它在冰上走,总是边走边听,听听冰下没有水声,才肯走过去。只要狐狸敢从冰上走到对岸去,车马也就可以放心从冰上渡过河去了。——据说,这是古人试测河冰坚厚程度的一种办法。古人巧妙啊!
狐狸多疑,在中国是比较广泛的传说。形容疑虑过多、缺乏决断,就叫“狐疑不决”。又据说,狐狸要是埋藏什么东西,埋好之后,往往不放心,一会儿就又把它挖出来瞧瞧。所以,形容疑虑过多、做事不易成功,就叫“狐埋狐搰(hu)”(埋,藏起来;搰,挖出来——唉!这份儿折腾啊!)。《国语》的《吴语》说:“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狐疑”一语,常和“犹豫”连用,说作“狐疑犹豫”或“犹豫狐疑”。
狐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儿。你会想到一头金色狐狸的美妙的身形,它疑心重重,步伐飘忽,连尾巴上都好像长上了眼睛。正在顾盼流连,温暖的阳光下,它正眯着一双狐媚的眼睛,用一种疑惑的目光,仔细地审视着你。
说起来,狐狸尚感且如此多疑,人呢?其实更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一生当中,有多少日子总在这种“满腹狐疑”之中度过呢?再引申一点儿讲,您如果真让这样一位狐疑成瘾而且成癖的领导、或者同事、或者妻子、或者丈夫,瞄上了,盯上了,您还觉得有趣吗?您还觉得好玩儿吗?您肯定得累得五急六受。您得超抑郁了喽!
如同我们永远划不清楚野心与雄心的界限,要说明谨慎与狐疑的区别,也不易。两者往往是一套嘴脸,一种腔调,一副表情。区别在于,谨慎是一种小心,狐疑是一种猜疑。但是,狐疑比寻常的猜疑更难缠一些,更胶柱鼓瑟一些,也更能被说服一些。猜疑是一种凡人皆有的常态。狐疑则经常归于病态。实际上,当一种疑虑与谨慎都沾不上边儿的时候,它就要被驱赶出正常的怀疑边界。可是,理论上是这样讲,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真的很遗憾,谁又能够冷静而坚定地驱赶这种病态的思维呢?恐怕很多时候却是挥之不去哟!
狐疑的目标暧昧,未必带有攻击性。狐疑是寂寞的。它也没有猜忌者那么锐利。狐疑者永远找不到北。狐疑似乎是一种女性性格。狐狸虽然也有雄雌,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似乎多指女子。狐疑的正面作用是,它使一往无前者避免超速行驶。
随手举个例子,三国时代的马超,算得上是一员猛将(只按《三国演义》上的情节来讲),能跟张翼德大战几百回合。够瞧的。可是,马超就是一个女子性格,更是够瞧的。他的这种性格,被曹操算死了,渭水一战,曹操与韩遂在两军阵前,东拉西扯了几句,也就是说了一些“今日天气……哈哈哈……”之类的闲话,竟然引得马超对韩遂有了“满腹狐疑”,且越疑越深,以至于叔侄之间,反目成仇。听过一出京戏《反西凉》,其中马超有一段唱,表达了马超“满腹狐疑”的痛苦。根据呢?没有,就是瞎猜嘛!
如果说仅仅是杯弓蛇影,那是自己的事儿,如果说是杞人忧天,那也是自己的事儿,可是,一旦对他人乱猜一气,就要伤害别人了。当然,最后受伤的,还是您自己。谈歌就认识这么一位女士,外人叫她小心眼儿,其实她就是整天乱猜。搞得人人自危。这位还说呢,我也没个朋友。是啊,谁敢跟她交朋友呢?比如,您跟她在大街上遇到了,赶上您感冒了,不好意思说话,担心传染,您是好心啊。可是这位呢,就敢猜测您心里一定是恨上她了,她可能就敢一晚上睡不着觉。干什么?猜你啊!
古人讲,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是不是指这种情况?大概是吧。
精彩推荐
从日剧《改变》,透视奥巴马当选下的美国
重金属下的余温之恋《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