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来人类的四大科幻都市

(2008-10-24 07:15:48)
标签:

建筑

氢气

软管

seed

利里帕德

富士山

it

分类: 科普新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未来的人类将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里呢?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种种构想。

   未来人类的四大科幻都市

蠕动城市——随意改变房屋形状
  
  在不久前闭幕的纽约“世界科学节”上,来自Terreforml设计团队的大师们畅想了未来的城市规划,并提出了“蠕动城”这一崭新的概念。
  据描述,这座未来城市是一幢由众多软管构成的高层建筑,软管内分布着若干标准大小的封闭单元,房间就是由这些“标准单元”组成的。

  由于软管可以任意弯折,软管里的“标准单元”也可以自由组合,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构造自己的房屋,而不必住在那些千篇一律、令人 乏味的钢筋水泥建筑中。也就是说,如果你厌倦了四四方方的房间,完全可以通过移动“墙壁”的方式改变它的形状,轻而易举地把它变成圆形、菱形、五边形、六 边形……

100年后城市什么样:地热蘑菇吸取深处能量(3)
  
氢网城市——从雾气中提取水分
  
  今年年初,在由美国历史频道主办的“未来之城”设计大赛中,来自旧金山的Lwamotoscott建筑事务所以其独具创意的方案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根据这一方案,2108年的旧金山将是一座以氢气和地热为主要能量来源的节能环保城市。在城市的地下深处分布着“氢网”系统,它由若干隧道和 节点组成,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氢气,足以保障整座城市的能源供应。在地下隧道中,一辆辆以氢气为燃料的悬浮轿车往来穿梭。当燃料用尽后,人们可以把汽车接 到隧道的墙壁上进行充气。

  城市中的建筑物能够从地下提取热能和淡水,也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雾花”的神奇装置,直接从雾气和海藻池中吸收水分。这种水一部分供居民饮用,另一部分将分解为氢气,作为清洁能源使用。


未来人类的四大科幻都市

漂流城市——未来的诺亚方舟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南北极冰川融化等因素,地球很可能在100年后变成一片汪洋。到那时,习惯于在陆地上生活的人类将何去何从?为解决这一难题,法国建筑师文森特·卡累波特设计了一座能漂浮在海面上的美丽城堡,它的名字叫“利里帕德”。

  “利里帕德”是一座“两栖城市”。它的上半部分露在海面,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朵怒放的百合花。“花托”直径达1000米,上面建有医院、学 校、商场、公园及各类娱乐场所。可供5万人正常生活。城市的下半部分则没入水中,这使它像轮船一样,能随着风向和洋流的变化在大海上自在邀游。“利里帕德 ”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水上部分的所有建筑都覆盖着特殊材料,能吸收紫外线并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形成能源;水下部分用于养殖海洋浮游生物,这些生物可 以吸收二氧化碳、分解城市垃圾,并将其转换成氧气和电力。
  

未来人类的四大科幻都市
摩天城市——比富士山高200米
  
  近年来,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上地供需矛盾,不少学者提出了向空中要地、打造摩天城市的发展思路。所谓摩天城市实际上就是一幢摩天大厦,只不过内部设施比较齐备而已。目前,美国芝加哥正在筹建高达1609米的“空中阁楼”,它可以容纳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在上面居住。

  日本也不甘落后。该国的大成建筑公司曾提出一个惊人的构想:在首都东京建造一座高达4000米的“X-SeeD4000”摩天城市!这座具有 乌托邦色彩的城市将仿照富士山的形状建造,但其高度远远超过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根据设计蓝图,“X-Seed4000”将是一座自给自足的智能型人 工生态城。它的外墙用太阳能板建成,能够满足整个城市的用电需求。城内还有独立的城市管理系统和交通系统,并设有可同时容纳200人的大型磁力电梯。

精彩推荐

神奇的昆虫世界

探秘天漠

囧人,囧事,囧电脑
未来人类的四大科幻都市
引领潮流的八大便携数码产品
微软黑屏并不可怕(组图)
支持正版 是否人人有责

解秘kaixin.com背后的故事                   

知名品牌的那些非知名往事

从微软黑屏,看网络语言暴力                     

中国手机十年经典回顾

剖析:为何很多人成了QQ隐身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