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科幻大王策划编写,发表于2008年第七期科幻大王大都市
部分资料由科幻星系及科幻圈内众多名家及读者共同提供完成
版权属科幻大王独有(转载请自觉注明)
一、科幻作家震后的思考
叶永烈(著名科幻作家、传记作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不幸消息传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至今,地震预报仍是必须攻克的科学难关。准确的地震预报,将大大减轻地震的损失,拯救千千万万人的宝贵生命。
唐山大地震之后,我曾经写过科幻童话《地震之前》,寄托了对地震预报的期望。文中指出:“宁可千日无地震,不可一日无防。只要认真做好预测预防,地震并不可怕!
北师大科幻文学研究生导师教授吴岩
(著名科幻作家、管理学博士)
汶川地震之后,总是有某种负罪感。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一个每日与科幻文学和知识管理学为伴的人,许多事情没有提前做好,这是自己的责任。我们本应该做许多预警的,科幻有那么广阔的天地,处理生死、处理灾难、处理人的价值,我们的天地异常宽泛。在网络空间之外,现实的灾难真实可信。死亡发生在微小的瞬间,而痛苦则绵延在记忆的深处。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我们还记得唐山,那汶川呢?
地震之后,总想尽力而为,我没有机会赶赴灾区,但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一个特别科研小组,专门研究紧急情况下的知识生成与智慧扩散。我们希望从危机处理中再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备未来使用,我把这看成是对死者的亡灵的最好追记。
谢谢《科幻大王》!让我们永远记住汶川!
星河(著名科幻作家)
这次地震与历次灾难一样,让我再一次由衷地感觉到,人类对于现代科技的倚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面对自然,人类的确渺小,但即便再渺小,也一样要与自然进行殊死抗争。假如仅仅是去顺应自然的话,那么我们就束手就擒地消极等待好了——无需提高预报水平,也不必改善救援能力。
但是,具有理性的人类绝不会这样做!
王晋康(著名科幻作家)
我们不幸生活在世界最著名的两大地震带上,地震灾害是中华民族不可豁免的与生俱来的痛苦。我曾看过一位法国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临界》,中心意思是像地震这样的临界状态无法作出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即使从理论上说也不行。不知道他说的是否有道理,但至少目前,人类无法在临震预报上作出突破。为了减少惨烈的地震灾难,必须在别的方面上努力。比如,以新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愿在下一次灾害性地震到来时,中国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
郑军(著名科幻作家、科幻理论家)
汶川大地震提醒我们,当人类已经在观察遥远太空时,对我们脚下这个星球仍然所知甚少。科幻天地里也是一样,地质科幻远少于宇航科幻。17世纪丹麦作家霍尔堡创作了《地下之行》,是第一部地质科幻。凡尔纳《地心游记》是地质科幻代表作。国内作品中有山西作家刘慈欣的《地火》与《带上她的眼睛》等。希望爱好科幻写作的朋友能继续这一题材的创作。
凌晨(著名科幻作家)
中国科幻上个世纪还是谈自然灾害的,这些年少了,在人类的终极命运前任何局部灾难都黯然无“惊”。那数秒就吞噬数万生命的灾难,真的就能视而如“常”,不值得进入创作题材吗?年初写过一篇地裂的小说,草稿打成后迟迟没有修改,这次地震中震出的人世百态,给了我很好的素材,然而再好的文字终不如现实——
陈茜(新生代科幻作家)
关于天灾的小说看了很多,被感动过,也曾尝试着写过。但当汶川地震消息传来时,文字与想象都变得苍白无力。自然的力量冷漠,而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壮美!愿死者安息,生者从此安康!科幻小说是向未来打开的一扇窗,愿地震能准确预测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让废墟永远成为遗迹,重建的家园永远平安!
二、描写地震的科幻作品
小说
《动若脱兔》 星河
地震专家杜晓林致力于“爆破消震”,其原理是抢先在地震即将经过的地方进行人工爆破,提前释放它的部分能量,化解地震的破坏力。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软件公司经理李可鲁的儿子却发现,地震模拟软件预示过度的爆破会激发大地震,实验被迫暂停。地震专家紧急召开会议研讨,最后认为只要严格控制爆破的地点和程度,地震不可能被激发。为了避免大规模地震的发生,实验继续进行……该项目最终通过鉴定,地震终于被人类驯化,再也无法肆虐横行。
《临界》王晋康
文少博晚年致力于研究地震预报,他预测出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期间,昌平将发生7.5级地震,老人寝食不安,在发布与不发布消息之间备受煎熬。然而亚运会准时召开,地震并没有发生。他的孙子文郁长大后继承了爷爷的事业,但他经过研究认为地震的临震预报是不可能做到的,应该以人工诱发地震来消除破坏性强震——也就是低烈度纵火计划。150年后,他的理论得到了验证,地震的危害终于变得可控。
《海底城》弗雷德里克·波尔
未来人类在海底建设了新的世界。为防止海底大地震,吉姆的伯父计划用人工地震把大地震的能量释放出去。然而,为了筹集实验用的资金,他不得不利用地震即将发生的消息操纵股市,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实验最后获得成功,多次人工诱发地震化解了一场足以毁灭海底城的11级的大地震,挽救了海底城75万人的生命。
本刊2005年8期“名篇缩写”刊登
《日本沉没》小松左京 见本期“经典浓缩”
本刊2008年1期“原创地带”刊登
《里氏10级》阿瑟·C·克拉克、迈克·麦奎伊
科学家计划“点焊”50个战略地区的地球构造板块,阻止它们活动,进而避免引起地震的灾难性分裂。他们计划通过引爆深埋地下的原子弹来实现这种焊接法,同时避免大地震将加州同北美大陆分离。然而计划却在恐怖分子摧毁一栋“点焊”工作正在进行的设施后遭遇惨败。
http://secure-cn.imrworldwide.com/cgi-bin/m?ci=cn-sina2006&cg=0
三、电影
《10.5级大地震》
美国遭受了10.5级地震,西海岸几乎被毁灭殆尽。地震学家萨曼塔发现了更为恐怖的事情:地震有可能威胁到最大的核反应堆。萨曼塔和美国总统都认为只有一个人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萨曼塔的父亲希尔,不过他现在已在地震中下落不明,萨曼塔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找到父亲,制止核爆炸……
《纽约大地震》
看似平静的纽约,世界闻名的不夜城,巨大的危险却正在慢慢逼近。在一次毫无防备的强烈地震中,整座城市顷刻陷入了恐怖的噩梦之中:房屋、桥梁倒塌,路上都是崩塌的建筑,交通中断。在这危急时刻,勾心斗角的政要们终于认识到必须摒弃彼此的成见,同心协力一起拯救无数的受难者……
四、
专访地震类科幻小说《动若脱兔》的作者星河
本刊记者:读者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创作有关地震题材的科幻作品?
星河:其实说起这个构思,时间已相当久远。小时候在父亲的科技刊物里读过一篇有关地震的小文,里面就提到了利用爆破疏导地震的方法。后来开始写作之后,一直就想创作这一题材的科幻。我印象中文章的来源是《科学文摘》,但后来我到国家图书馆,把该刊从创刊到停刊所有的刊物都找出来了,仍未找到那篇文章,最后只能凭着记忆里的那一句话构思了这篇作品。
本刊记者:你准备写这个题材时,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星河:阅读了大量有关地震的图书,并在网络上查找了大量资料,还去听了一学期的数学建模课。当然,知识很重要,但思考和分析更重要。
本刊记者:你文中提到的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地球系统的运动,然后准确、快速、及时地作出预测和预报,你认为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有多少?
星河:这一设想应该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有时对于孤立的现象无法分析和考察,却有可能对一个整体变化有所把握和领悟。过去主要是由于技术手段欠缺,但现在有了各种先进的监测方式和大型电脑,这种综合模拟的可行性就比较大了。当然,即使做到了,更多的也是一种统计上的判断,而不一定是机理上的解决。
本刊记者:对于文中提出的爆破方法,你自己在后边的模拟中又否定了,请问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解决地震的方法的?
星河:前面说过,最初的构思源于那篇文章,但后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还可能导致诸多变化,影响因素相当繁杂。美国有一部不太著名的科幻电影《The
Eerthquake Is Later
on》,也谈到了地震走向与导引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导致整块大陆崩裂;说它不太著名,是因为强调技术细节过多,情节性不是很强,但我比较喜欢。
本刊记者:对于地震的预测,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说的方法还有其他什么可行的方法吗?
星河:完全出于一种感性认识,我觉得地震的预测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只是依赖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而前面提到的那种严密监测综合建模的方法,也许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方法。
本刊记者:科幻作品一向走到科学研究的前面,请问你是否认为你的作品对科学家在地震预测方面有所帮助?
星河:这一点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篇作品从理论设想到技术细节,都来自科学家的设想——在真正前沿的地方,科学家的想象往往比科幻作家更丰富。
事实上,很多科幻作品里的优秀想象,最先的提出者往往都是科学家,只是大多数读者不知道罢了。
本刊记者:最后希望你能在这一题材上继续领跑,创作出更优秀、对科学研究有更大帮助的科幻作品。
星河:不敢说领跑,但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一些与我们的文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事件。
五、科幻星系团体部分人员读后感
消除地震 拯救生命
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原出自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旦行动就像脱逃的兔子那样敏捷。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中,军队的救援行动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但是,正如星河所说,“即使能准确预测每一次地震,也不能挽救所有人的生命”,更何况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准确预测地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不能准确预测地震,那是否可以像星河在《动若脱兔》中所写那样,先集中力量用科学的方法消除地震、防患于未然呢?这个问题就不是科幻作家所能回答的了。
《动若脱兔》,不仅仅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体会了惊心动魄而又有惊无险的精神探险,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出星河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独特感受。在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中,本身所要普及的就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及科学精神;而它的“预测”,也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各种可能。
总体来说,本文所描述模拟消除地震的构想我觉得还是可行的。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地球系统的运动,那么在面对大范围灾害时,就能准确、快速、及时地获取数据和信息,做出快速有效的预测和预报,制订出比较全面的预警预案,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就可以让人类不必经受文明倒退的历程!!
愿汶川地震的死难者安息!愿生者勇敢去面对磨难!愿灾难永不再来!!
科幻是科学的先导
科幻星系
华斯比
科幻作为科学的先导,往往能够预言一些事情的发生,或对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提出一到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星河发表在《科幻大王》2008年第1期上的《动若脱兔》则属于后者。在这篇科幻小说中,作者探讨了解决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其解决办法是“爆破消震”。“地震本来是一个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运动,现在利用沿途爆破,把它的突发能量一一卸掉,均匀或不均匀地分解为诸多小运动,这些小运动的破坏力自然就小得多。”这和王晋康在六年前发表的科幻小说《临界》中所提出的“低烈度纵火”思想——以低烈度的人工诱发地震来取代破坏性强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就在《动若脱兔》发表了四个月之后,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再次给中国人民一次沉痛的打击。如果科学家们能关注科幻,从科幻作品中获取研究的灵感,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的可行性的话,也许今天的惨剧就可以避免了,至少伤亡人数可能会降得很低。但在中国,科幻的重要性、其在科学上的前瞻性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值得庆幸的是,在灾难发生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人为之一振。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更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得以延续的根本。
在这个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年代,除了爆发全球性的核战争之外,恐怕也只有强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地质、气象等灾害)能够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安危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应该团结起来,各学科协作配合,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为了那些死去的人,也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