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难片”
有些事物,我们向上天祈盼在现实中永远不要遇到,只是通过光影故事来感受。《后天》、《完美风暴》、《龙卷风》、《垂直极限》、《泰坦尼克号》,美国人通过先进的电脑特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逼真的浩劫的场面。而此类故事在其他国家也不鲜见,比如日本近年拍摄的《日本沉没》。这次第61届戛纳的开幕电影《盲流感》就是一部由巴西、加拿大、日本三国投资制作的灾难片。
很多优秀的灾难片之所以有让人动容的力量,是因为它体现的人文关怀,一种人类面对无情的灾难所体现出来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最本能的不屈不挠。当年,无数女观众看《泰坦尼克号》看得梨花带雨,所哭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为爱而死的杰克,所鄙夷的是罗丝未婚夫的只求自保。十年后回想,我依然记得的是电影中那个在一片慌乱逃命中仍然平静地弹奏生命里最后一曲乐章的乐队,那对在海水浸漫船舱时蜷缩在床上紧紧握紧双手安然相守的老年夫妇和那些让妇女孩子们先上救生艇的人们。《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只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人性善恶,在灾难面前,毫无掩藏。
期望所有的灾难都只在故事中出现,而现实中不幸遭遇天灾的人们也能像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带着大家的祈福,怀抱信念守望相助坚强勇敢地活下去,走出灾难的阴影,这才是灾难片的真正意义。
《冰海沉船》
导演:罗伊·沃德·贝克
主演:肯尼斯·莫尔
霍纳尔·布莱克曼
1912年4月,当时号称“世界之最”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从南安普顿启航,那一刻无人知晓,这趟处女航的终点不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而是海底。船上两千多名旅客里聚集了各色人等——没落的贵族,新兴的暴发户,以及希望到美洲大陆淘金的平民。在甲板上晒太阳的富商大贾和社会名流,想着在这条崭新的巨轮上度过逍遥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挤满了数百移民,他们要到新大陆去开创新生活。
1998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片子里一对小儿女杰克露丝爱得惊天动地,以至,1912年的海上悲剧倒成了他们爱情的背景色。因为这部好莱坞爱情大片,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以及1958年的老电影《冰海沉船》又一次从人们记忆深处浮现。
《冰海沉船》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船上那群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一个漂浮海上的“小世界”。故事开场时灯火通明、乐声悠扬,一派欣欣向荣,仿佛这个世界是前一刻才新造好的,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性。当人们在喧嚣中入睡时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灭顶之灾迅即降临。船行极地海域,撞上一座漂浮的冰山,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造成船舱进水,据工程师的估计,一个半小时后客轮就会沉没,而赶来救援的最近的船只无论如何也要在四个小时之后。现有的救生艇只能救走妇女和孩子,将有一半人只能听命于命运的安排。
现实里,头等舱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他们中只有4名妇女在海难中丧生。而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被锁上,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真实的往事不免让人心生“世态炎凉”之叹。
许久以后,事过境迁,人们回忆那分外艰难的时刻,涌现心头的一桩一桩,都是生命中安静美好的期许,比如勇气,比如情义,比如浪漫,比如死生坦荡。所以,《冰海沉船》里有我们希望看到的坚强与平静,克制与隐忍。生离死别那一刹,故做轻松的丈夫哄骗着不肯离去的妻儿;发如霜雪的老夫妻相拥而卧,十指交缠;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依旧镇定温和的船员,以及,直到海水漫过他们身体时,仍在演奏拉格泰乐曲的乐队。
那些故事,也许发生过,也许没有。我们只知道,那一夜,乐声回荡于冰海上空,如泣如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尊严。
《泰坦尼克号》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故事的剧情是大众早已熟悉了的:1985年寻宝探险家从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其中不见珠宝踪影,却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着钻石项链的年轻女子。而这则新闻引得电视机前百岁老妇的激动不已。老人名叫罗丝·道森,正是画中女子。一段陈年往事在老妪口中娓娓道来——1912年4月10日,罗丝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霍利一同登上了初航的泰坦尼克号。另一厢,不羁的底层画家杰克靠在码头上的一场赌博赢到了船票。厌倦了表面光鲜实则腐朽无情的富家生活的罗丝眼见未婚夫的势利,母亲的不见亲情,只把自己当成拯救没落家族的筹码,一度打算投海自尽。就在这样的际遇下,杰克救了欲跳海的罗丝。短短几日,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爱相惜。然而邮轮撞冰山的灾难给这场炽热的爱情划上了悲伤的句号:杰克把爱人推上了一块漂浮木板,自己却长眠于冰冷的海水中……
本片是名利双收的典型好莱坞灾难片,获得了1998年奥斯卡11项大奖。同时,在全球票房狂收18.35亿美元。
这个典型好莱坞爱情故事唤起的,却是近代史上一段伤心事。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客轮”或是“梦幻客轮”。邮轮耗资7500万英镑,长882.9英尺,宽92.5英尺,高度相当于11层楼。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从英国南安普敦开始,途经法国的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的昆士敦,目的地为美国纽约。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海难。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
《后天》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主演:埃米·罗森
杰克·吉伦哈尔
故事是虚构的科幻题材,却有着深深的现实烙印,直到今天我们也不禁要问,如果我们再不善待环境,是否会像本片描述的那样,或有一天终将遭到自然的惩戒。在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下,美国的电影人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申诉,当他们的政要一度傲慢地轻视着环境保护。
《后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气候突变、末日浩劫的画面。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博士在埋头于气候数据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将是二次冰河世纪的来临。博士带着他的研究结果,试图提醒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却被那些只知利益的政客轻慢地打发了:大家笑他的危言耸听,愚惑大众。然而,末日来得太快,博士的科研报告终于化为现实:灾难袭击全球,从美国到欧洲,洪水肆虐后降临的是冰封。幸存的人们争着逃生,而逃命的唯一出路就是朝着赤道靠近。当别人都在朝着温暖的南方行进的时候,博士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华盛顿向着纽约,一路往北,为的就是营救被困纽约的儿子。而他的儿子山姆和女朋友则相携着,在灾难面前体现冰封不住的情感。
电影以外的现实中,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美国签字却又退出。当美国的民众开着大排量的豪华汽车,享受着夏日里凉飕飕的冷气的时候,若能忆起《后天》里描绘的那幅灾难画面,把空调温度调低一度,平时出行多踩踩脚踏车,那么《后天》的主创在票房成功之后,也得到了他们所追求的现实意义了。
《世贸中心》
导演:奥利弗·斯通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世贸中心》初上映时,有人揶揄导演奥利弗·斯通,“越战斗士披上了美国国旗”。这一次,当巴蜀大地的震动传到我们脚下时,很多人说,想起了《世贸中心》。当死亡和毁灭真正在身边上演时,方才掂量出希望与新生的分量,“勇气”与“求生”远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复杂更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