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郑文光去世、周璇恶炒到看国内IT

(2008-05-07 20:12:33)
标签:

科幻

郑文光

it

分类: IT那点事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7/01/xinsrc_67052750ead842e7a01a9f8831243c06.jpg

 

 

   2003年6月26日,八宝山兰花厅,为我国“科幻之父”郑文光送别的花圈,多得不得不摆在过道上。郑文光,我国迄今唯一荣获国际科幻奖的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就这样去了。在场的几乎没有记者。除了网上突破新闻“封锁”,报道了《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在落寞孤寂中死去》。

  对郑文光去世,中国媒体,和对普利高津去世一样,集体保持沉默,

  如果说郑文光之死,带走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时代。那么人们迎来的是什么新东西呢?仅过了1天,一位叫周璇的歌手,炒作她与张铁林的“关系”,赢得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记者爆棚般的追捧。我用GOOGLE查“郑文光”,共得到1,560项查询结果;查“周璇+张铁林”,却获得5,530项查询结果。人们对周璇的巨大兴趣,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趣味在起作用。

  在一个“回到未来”的时代,国人为什么却总是想回到过去呢?

  我有这种感觉,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我写《再度浮现的数字经济》的时候,那时我写道:

  正当国人抱着对农业时代一个非现实的人物——小燕子的狂热,盼来《还珠格格》的续集时,信息时代的美国人,出于对“去年发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所引起的广泛兴趣的一个回应”,由副总统亲自出面,发布了它的“续集”——《浮现中的数字经济II》。

  我对《科幻世界》主编阿来说“中国科幻的出路就是市场”,抱有一定的怀疑。如小寒在《坚守软科幻的最后防线》中说:“中国的软科幻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既来自读者,也来自编辑和市场。”让科幻由软(人文取向)变硬(科学取向)的压力,也是来自市场。即使科幻受到市场欢迎,前提很可能也是向传统科普转向,而不是向未来幻想转向。

  对于科幻来说,并不是市场真的不欢迎,而是我们对科幻的价值评判,有时不知不觉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站到了与前进相反的方向上了,这才是科幻面临的真正威胁。例如,中国文学从第一届全国短篇、中篇、长篇小说评奖至今,仅有唯一的一篇,即《珊瑚岛上的死光》获奖。文学界并不认可科幻的价值;而科学界也不认可科幻的价值,总有一些人要把科幻与伪科学划等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郑文光因此患上中风,停止创作直至去世。科幻主将叶永烈也因为《黑影》等受到批判,最迫退出这一行。

  科幻成为灰姑娘,在是是非非中,屡受挤压。结果是,面向未来的叶永烈,变成了面向历史的叶永烈。二月河成了带领大众回到过去的“领袖”,还珠格格成了引导未来一代面向“过去”的“青春”偶像。叶永烈在被迫告别“未来”后,酸楚地说:“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科学,热爱科学,让孩子们从小就富有幻想。把眼光投向未来,这个民族才是朝气蓬勃的民族。”这话让我听起来,像是中国科幻的“遗嘱”。

  我很欣赏美国人“回到未来”这个说法。在他们的意识中,未来才是叶落要归的根,未来才是最终要回的家。这种根深蒂固的未来意识,说不定正是一个民族保持先进性的条件。

  郑文光生活在充满未来色彩的光明语境中,他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未来;周璇则生活在充满传统色彩的暧昧语境中,虽然还活着,却差不多等于已经“死”在过去。

  网上有一篇文章《凶手是谁?周璇“死”因调查》,认为周璇死于“自杀”(自我炒作)。我以为不够深刻。周璇真正的“死”因,在于她在一个“新”的时代,却把力量寄托在“旧”的方面。一个人这样选择,不足为虑。但整个社会上的流行媒体“爱憎分明”地追随过去,而排斥未来,我就感到有点“理性缺位”了。

  兜了一大圈,其实我真正想说的,还是IT。信息技术是什么?不要认为,信息技术天然就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如果IT也象国人排斥科幻那样,排斥包含新东西的异端;仅仅作为科学的IT,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面向未来。


文/姜奇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