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
07年是中国科幻本土文化成长的一年,同时也是动荡冲击的一年。当然对科幻星系来说也同样如此。
喜的是;第一,值得庆幸的是8月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顺利的招开。第二科幻大王12月重新开办,第三,国产科幻片宝葫芦的秘密,及星爷的《长江七号》上映。无不预示了中国本土科幻文化的以与国际平台的接轨。同时也预言着中国科幻三足鼎立的时代来临,虽然科幻世界还是国内科幻文化平台的老大,但是05年创刊以来的世界科幻博览,以及科幻大王杂志的重新开刊,势并将迎来中国科幻近十年来的一次高潮,现在的科幻文坛,老有王晋康,叶永烈,中有刘慈欣、何夕、星河、韩松、凌晨、赵海虹、吴岩、郑军。少有长铗、迟卉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者,比起90年代初中国科幻文坛的水平,确实是一个质和量的提升。
的确科幻文化早就在国外做为科学前瞻性的文化推广开来,而且国外很多科学家自己本身同时也是科幻幻作家。相对于整体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国外更适合科幻文化的成长,这也是其比国内更早的形成了较好的市场及更易造就科幻作家的原因。
而相对于国内来说,科幻文化一般只在青少年间传播,毕竟上一代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是经过文革时期的洗礼。老一代的思潮没有完全退却,都认为孩子们只要读好课本以内的书就好了,对于课外书籍的浏览都会有所限制。加上国内大中小城市有所区别,人们的认知度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就像一件新鲜事物在大城市里只要一两小时就能传得沸沸扬扬,但在中小型城市还是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这其间所谓的时间差其实本质上就是阻碍两代人沟通交流的关键问题所在,接受新事物能力的不同,造成了本质上认知度的不同。
但虽着90年代后期IT技术的普及,网络的信息化。使得科幻文化的更易得推广开来。也更方便了更多的科幻爱好者及科幻创作者们展示的平台。虽然有很多作品表现出的过于天马行空,但成长的空间和环境也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和90代初期的作品的题材和涉及范围明显的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感的不同,造就了新一代科幻科幻创作者,更大的想像空间,同时也造成了新一代科幻爱好者的专业眼光。
星系的初衷就是本着普及中国科幻事业为已任,做国科幻最热诚的拥护者和最理性的批评者。
经过了07年,科幻星系的团体更加成熟稳定了,首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立足新浪,发展外围。以新浪科幻星系博客圈子做为我们发展的根本点,放弃QQ群的入会发展会员的方式,重点相关提升人员整体水平。目前以初见成效,前期因为我个人主导的原因导致访问率及动态交流的大幅下滑。但是,随着新成员的进驻,现在也在慢慢的恢复,就圈子而言我们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是保持着新浪最专业,最大的科幻圈子。虽然在短期内还是脱离不了我个人主导科幻星系发展的方向,但相信不久的将来,第二平台新浪平台整体的移植成功。我们将更顺利的发展。
回顾07年,圈内柳文扬的英年早逝,无疑为本来值得欢庆的一年添上了一笔沉重的色彩。回想起十几年来的部部佳作,为什么世事总无完美,也许这就是生活。在事业的顶峰,激流勇退,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永远记住你!
柳公子一路走好。在天堂的彼方,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科幻文化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