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科幻小说需要挑战原有的世界观

(2007-12-14 18:28:20)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文学/原创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翻看日前的中国畅销书榜,总有人提出一个疑问:在悬疑、言情、武侠纷纷复兴的时代,中国的科幻文学为何常年冷着、素着、尴尬着。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的解释是:中国人不爱科学。但实际情况是这样么?

  也许要从中国科幻小说自己身上找原因。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一样的科幻读者,却缺乏世界水平的科幻小说家。它错过了培养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机会。提起在中国有名的科幻作品,读者往往会想起《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必须得承认,这些伴随我们长大的科幻作品,如今看来也许是幼稚的。永远的小明和小芳,永远的机器人会做饭,永远的“少年先锋号”飞船……

  国外的科幻小说则早就不在这个档次上打转儿了。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科幻小说几乎成了文学领域最大的流派之一,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而且支撑了好莱坞电影的部分创意资源。美国的科幻小说之所以繁荣,一是对科学的掌握和猜想能力很强,各个新兴学科都可以作为科幻作家的素材。除了太空探险这样的陈词滥调,遗传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题材的作品也不鲜见。拿改编自科幻小说的电影来说,汤姆·克鲁斯的《关键性证词》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在未来,拥有超能力者可以预测嫌疑人何时产生犯罪的心理,从而可以让警察先发制人,将其擒获。这里的科学研究的就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本身。

  二是,国外的科幻小说看似思考科学,实则思考人类。优秀的科幻小说家决不会把“科学”当作科幻小说的唯一主角,他们的价值往往在于通过科学,对人性、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反思。奥威尔的《1984》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同时也是对“现代化的乌托邦”的一种拷问。科幻小说成为了作家对现代性进行思考的独特工具,也成为了人类思索自我生存状态的催化剂。

  国外的科幻小说所以繁荣,恰恰是因为深刻,假如中国人仍然不想放弃“科幻小说”这个体裁,那么要更正一下对科幻,乃至科学的认识了。很幸运,我们能够在近几年的科幻作品中看到改观。有一部给人印象极深的“软科幻”作品《b小调旧时光》。在该书中,主人公和一个动物般的女孩坠入情网,最后却发现,她真的是一个动物。一个外星来客以音乐家的身份卷入了人与动物的纠葛,此后却揭开了一个秘密:地球上所有的音乐天才,全是借助于超能力的外星人……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有着异想天开的答案,能够挑战我们原有的世界观。

  挑战原有的世界观,恰恰就是一种品质。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作者将科幻与对人、对社会的思索结合起来,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尴尬地位或许会随之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