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天文学家王思潮谈科幻中的登月之旅

(2007-11-02 21:24:37)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前沿技术
 
 
   2007年10月30日,“嫦娥奔月”第7日。至此,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经盘旋地球7周,到达了距离地面12万公里的远地点。按计划,再过一天,她就将正式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
 

科学家依然保持谨慎,负责嫦娥一号重要探测仪器研制和使用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台)专家“牙关紧锁”,“不露面”“不发言”,因为“断言嫦娥能否成功奔月还为时尚早”。据了解,接下来的几天是决定“嫦娥”命运的关键时刻。

 

虽然科学是严谨的,但科幻作品却可以浪漫得多。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在接受周末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科幻作品中,这样的一小步却往往被一笔带过,因为小说家和艺术家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展示他们对浩瀚星空的畅想。”

 

王思潮至今还清楚记得,中学时的他是如何痴迷于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创作的月球两部曲——《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

 

王思潮告诉记者,凡尔纳的小说尽管情节非常离奇,却有着丰厚的科学知识作基础,“想象”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之上。比如,在写作《从地球到月球》之前,他曾反复测算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专业人士请教。正因如此,这些故事总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与可信之感。

 

“一颗炮弹就能把人送上月球,那是多么的大胆荒诞啊。可等到日后人类实现登月梦想的时候,我才发现那小说又是很严谨的,因为这两部小说几乎预言般地描写出了现代人类探月的一切。”王思潮感慨地说。

 

王思潮告诉记者,有人将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与小说进行了对比,找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阿波罗11号”的航速是35533英尺/秒,而小说中的载人炮弹航速为36000英尺/秒;

 

“阿波罗11号”登月用了103小时30分,而小说中的载人炮弹到达月球用了97小时13分,仅差6小时。

 

此外,小说中描写的发射基地和现代美国发射导弹和宇宙飞船的实验场地卡纳维拉尔角相距不远,都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甚至最后降落海洋的地点也不过相差几十公里。这些数据都与一个世纪之后的航天技术发展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就在凡尔纳去世前三年,世人公认的第一部科幻电影问世。

 

“一艘火箭式的飞船停靠在月球的‘左眼’,来自地球的科学家同月球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是1902年,电影大师法国人乔治·梅里爱第一次带给我们想象中的月球。

 

这部名为《月球旅行记》的14分钟短片,取材于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在梅里爱的电影中,长着眼睛的月球外观十分“拟人化”,而大量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人类对月球好奇与探索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地球到月球》简介: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大炮的发明家们在巴尔的摩城组成了大炮俱乐部。并且在俱乐部主席的提议下,准备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的联系。后又接受了法国冒险家的提议,制作了空心炮弹并由三名主角乘坐这枚“炮弹车厢”去月球冒险。这项计划在18××年12月1日付诸实施,但因为途中遇见的流星引力作用使炮弹逸出轨道,未能在月球着陆,而是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环绕月球》简介:这是《从地球到月球》的续集,讲述探月炮弹因为意外无法抵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运行后,身在其中的三名探险家对危险置之度外,仔细观察月球的地貌,并做了详细的笔记。最后炮弹又在地球和月球共同引力作用下成功返回地球。

 

《月球旅行记》剧情简介:开场时由梅里爱亲自扮演的教授试图说服同事参加一个登月计划。他的提案得到认同,于是科学家们乘坐太空船向月球进发。这艘火箭式的飞船最终停靠在月球的“左眼”,而月球本身也相当拟人化。科学家被月球上的“坏人”逮捕,带到他们的“国王”那儿,但地球人发现这些月球坏蛋经不起雨伞的一碰就消失在一团烟雾中。最后他们返回地球,但掉进海洋,顺便探访了海底世界,最终被救回,科学家们也得到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