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对《奥特曼》曲解和误导

(2007-09-14 09:26:12)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卡通/动漫

评论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也谈对《奥特曼》曲解和误导

 

 牧雪

 

  近期,某报刊在报道中,将日本卡通特摄片《奥特曼》形容为“在日本本土被禁播的暴力垃圾片”,引发网络大批“声讨奥特曼”的附议评论。一时间,《奥特曼》从青少年、儿童观众们心目中的光明英雄,变成了“好勇斗狠、宣扬暴力”的魔鬼,成为众多老师、家长和部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样明显的反差,实在令笔者感到吃惊和担忧。今天看到环球时报-生命时报的一篇相关文章,指出“经《生命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多方了解,日本并未禁播该动画片。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奥特曼都受到孩子的青睐。”然而欣慰之余,觉得还是有必要为这位被妖魔化了的“日本超人”说两句话。

 

  事实上,在那篇把《奥特曼》妖魔化的报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常识性问题,那就是该报道把“不能在黄金时段播出,而且孩子要满一定年龄并在家长陪同下才能收看”这一“针对不同年龄观众,分时段播出”的措施,解释为“禁播”,再由“禁播”这个概念,推论出《奥特曼》是“画面闪烁度强,情节单一,制作粗糙,艺术水准低下。充斥暴力情节的垃圾片”。可以说这种想当然耳的报道是极其偏颇和不科学的。事实上,国外对卡通片受众有比较细致的年龄层次区分,因此会针对不同年龄段制作不同的片子,表现手法、故事内容、中心思想深度等各方面,都会因受众接受能力而作不同处理。因此国外的卡通动画中,“儿童黄金档以外的片子”完全不能被等同于垃圾片,如果这里也使用所谓“限制级”这一概念,则也只是相对于老少咸宜的“全龄片”而言,指的是“一定年龄以下不能正确理解其内容的片子”。这跟“因为粗制滥造、格调低下而被禁止播放的劣质片”完全是两码事,而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往往混淆了两者的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不能正确理解其内容”呢?简而言之就是说,作品本身内容主旨是积极的,但受众对其产生了错误理解——举例说,比如《铁道游击队》,内容主旨当然是积极的,但如果拍摄时渲染了游击队员们攀缘火车的本领,有小观众看了以后,只想学其中的“扒火车”,那就是“不能正确理解其内容”了。同样,《小兵张嘎》中,有张嘎堵人家烟囱的情节动画版更有爬火车等情节,如果少儿观众去模仿,也属于“受众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内容”。而近期出品的《帽儿山的鬼子兵》、《抗日小奇兵》等动画片,其中游戏化、恶作剧式的游击手段,如果幼儿观众学来“对付”同学甚至师长,这同样是“受众不能正确理解其内容”——这些例子说明,受众不能正确理解某作品内容中的积极主旨,而产生消极错误的理解,并不能证明这个作品的内容就是消极的、错误的、不良的。

 

  行文至此,笔者要问反感、“讨伐”《奥特曼》的老师、家长和专家们几个问题:

 

1、你们是否曾认真看过任何一部《奥特曼》呢?

2、《奥特曼》每一集的故事和主题思想是什么?你们能回答出几集?

3、《奥特曼》每一集中的打斗内容占多少时间?动作设计是写实的还是游戏式的?激烈度与成龙、李连杰的影片是否有可比性?

4、《奥特曼》每一集的怪兽来历你们都了解吗?它们的结局是否都是被“打死”?

 

  可以告诉各位护苗心切的朋友们,笔者本人在未曾全面了解《奥特曼》之前,对这一系列的特摄片同样抱有成见,那时总结出来的评语是“无聊幼稚,暴力拙劣”。但是,真正放下有色眼镜,平心静气地看完《迪迦奥特曼》全剧之后,才发现,我们对《奥特曼》的偏见和武断的、刻薄的恶评,对孩子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怕远远大于“奥特曼对抗怪兽”时,那几下童话游戏式的“暴力打斗动作”。我们把一个教导孩子们友爱、勇敢、宽容、心地光明、有节制地自卫、乐于助人等等积极主题的卡通英雄肆意丑化了!

 

  真不知道,当我们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们讲述所谓“奥特曼吃排泄物长大的故事”之后,我们的孩子是被“保护”了,还是被伤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