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影评书评 |
http://www.ptgcn.com/index00_dna.jpg
"我是我爸爸"、"百日孤独"、"爱因斯坦也平常"、"数字化基因"和"基因化数字"……
记得小时候读《小灵通漫游2000》的时候,引得一颗幼小的心灵为之莫名激动。或许就是在那时候立下了当科学家的愿望吧。坦白说那会儿可真的是不明白什么是科学家,身边的小伙伴大多要当解放军什么的,因为正是我们和越南在边界上有冲突的日子。我所在的小火车站上时不时看到路过的军车。然而那也是一个科
学的春天的时机。
2000年是已经过去很久了,经历了两次狂欢的人们依旧一如以往。确实没有理由认为跨越一个人为划分的时间段会发生什么奇迹,虽然这让人有点失望。还依稀记得书中所描绘的美好的2000年,让小时候的我恨不得一觉醒来就是2000,什么和象一般大的猪,房子一样大的西瓜什么的。在那个普遍营养不良的岁月里,书上的插图具有极其巨大的杀伤力。
在那个时候,谁要是告诉我有人反对实现这些梦想的技术的话,我想我准会以为他们疯了,要么就是标准的坏蛋。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说法,虽然是90年代开始流行,然而其必然出现的趋势,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
我想克隆羊多利问世时的第一声啼叫,必将回荡在人类史上,甚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历史的象征之一。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轩然大波,直到现在依然是余波未息,虽然媒体已经对这一切感到厌倦,或者说至少公众已经对此厌倦。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很多人确实很多很多人其实对发生的一切,所知甚少,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是一无所知。在我们本来就不多的科普书籍中,生物类的书显得更加稀少,虽然当今每每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往往和生物学生物技术有关。
而就在这极少的书中,我一直没有看到一本好一点的。它们往往太过于炒作,而忍不住写得天花乱坠直至不知所云。刚从朋友手中拿到这本《基因天堂》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生物技术科普的书也确实不好写,具体的技术都很枯燥的,我们说生物技术是高科技,这话没错。可实际上那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单调和枯燥的事,就象大名鼎鼎的人类基因组工程一样,那本身也是非常枯燥而单调的事情,而且老实说也谈不上需要有多么了不起的技能,关键是要负责和认真。这一点上天文探索、宇宙学什么的就大为不同了,有漂亮的图片壮观的场景等等。这恐怕也是市
面上优秀的物理类天文类方面的科普书籍不少的原因吧。
宏与微:同样壮观。左图为DNA模型,右图为NGC2997星系
我一直认为耗费着巨额资金的科学研究应该让大众对其有基本认识,还不仅仅是教育下一代的问题那么简单。虽然在当前我们国家的科学政策依然是受大众影响很小,然而如果生物技术要产业化的话,我们必须考虑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对伦理等等所造成的冲击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考虑,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正处在早上七八点钟太阳年龄具有旺盛求知欲望的少男少女们来说,我们希望生物技术给他们/她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基因天堂》如同书名一样,作者满怀热情的渲染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种希望,但这并不等于作者无视问题的存在和那些潜在的威胁。恰恰相反,这本书的主线就是由问题构成的。这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本囊括了由生物技术所引发的常见社会问题的书,在书中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不用反驳或者其他什么强烈的字眼,是因为确实作者的态度一直都很温和。虽然有些地方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比如这一段“我尽力希望能够为反对者所谓的“不自然”找到一种不太荒谬的诠释,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我发现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先进的技术让过于保守的
反对者感到浑身不自然。”
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所谈到的关于专业性方面的东西——在前三章,都是为讨论问题而做的最基本的准备,便于读者对将要谈到的问题有基本的生物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并非一本生物技术方面的科普书籍。关于这一点作者也明白谈到,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此。换句话说,这本书或许对生物学——更具体的说是分子生物学——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在加深理论上的了解方面并无多大帮助。然而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其他方面的困惑,即便你就是生物技术方面的从业者。
书中别出心裁的加入了三篇作者写的科幻性质的小小说,通过这样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正文的方法还是不错的,虽然小说写得一般,不过在吸引读者方面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方面是有益的尝试吧。这年头,看字的人是不多了。那个写哈利·波特的女作家,不就因为让儿童有了阅读的兴趣,顿时名扬四海么。
可读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科普作家的难题吧,国人写的所谓科普的东西要么是过于艰深,恐怕就是给学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看都比较困难。要么就成了给三岁孩子写的,睡前催眠的东西。和读者象聊天谈心式的写法我还没在我们自己的科普作者中看到过。这是一个宣扬平等的时代,在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只能把读者拒之于千里之外了。而这一点,《基因天堂》这本书做得不错,这让我对中国的科普作者有了新的希望。
每本书都不可避免的有所不足,《基因天堂》这本书也不例外,比如书上谈到的关于孟德尔的一段,不过毕竟不是介绍遗传学的专业书籍,也不是写孟德尔传,谁看完了还记得作者谈到的什么孟德尔呢?当然错了就是错了,发现这一点并不会改变我对整本书的评价。按套话说就是什么瑕不掩瑜之类的。
如果你也对克隆、基因改造、转基因作物等等生物技术有兴趣或者你正对其所可能带来的问题感到担心和困惑的话,读读这本《基因天堂》是有益的,或许你不会得到天堂,不过至少会让你回到人间吧。呵呵。
学的春天的时机。
2000年是已经过去很久了,经历了两次狂欢的人们依旧一如以往。确实没有理由认为跨越一个人为划分的时间段会发生什么奇迹,虽然这让人有点失望。还依稀记得书中所描绘的美好的2000年,让小时候的我恨不得一觉醒来就是2000,什么和象一般大的猪,房子一样大的西瓜什么的。在那个普遍营养不良的岁月里,书上的插图具有极其巨大的杀伤力。
在那个时候,谁要是告诉我有人反对实现这些梦想的技术的话,我想我准会以为他们疯了,要么就是标准的坏蛋。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说法,虽然是90年代开始流行,然而其必然出现的趋势,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
我想克隆羊多利问世时的第一声啼叫,必将回荡在人类史上,甚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历史的象征之一。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轩然大波,直到现在依然是余波未息,虽然媒体已经对这一切感到厌倦,或者说至少公众已经对此厌倦。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很多人确实很多很多人其实对发生的一切,所知甚少,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是一无所知。在我们本来就不多的科普书籍中,生物类的书显得更加稀少,虽然当今每每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往往和生物学生物技术有关。
而就在这极少的书中,我一直没有看到一本好一点的。它们往往太过于炒作,而忍不住写得天花乱坠直至不知所云。刚从朋友手中拿到这本《基因天堂》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生物技术科普的书也确实不好写,具体的技术都很枯燥的,我们说生物技术是高科技,这话没错。可实际上那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单调和枯燥的事,就象大名鼎鼎的人类基因组工程一样,那本身也是非常枯燥而单调的事情,而且老实说也谈不上需要有多么了不起的技能,关键是要负责和认真。这一点上天文探索、宇宙学什么的就大为不同了,有漂亮的图片壮观的场景等等。这恐怕也是市
面上优秀的物理类天文类方面的科普书籍不少的原因吧。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109/10-02.jpg |
我一直认为耗费着巨额资金的科学研究应该让大众对其有基本认识,还不仅仅是教育下一代的问题那么简单。虽然在当前我们国家的科学政策依然是受大众影响很小,然而如果生物技术要产业化的话,我们必须考虑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对伦理等等所造成的冲击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考虑,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正处在早上七八点钟太阳年龄具有旺盛求知欲望的少男少女们来说,我们希望生物技术给他们/她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基因天堂》如同书名一样,作者满怀热情的渲染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种希望,但这并不等于作者无视问题的存在和那些潜在的威胁。恰恰相反,这本书的主线就是由问题构成的。这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本囊括了由生物技术所引发的常见社会问题的书,在书中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不用反驳或者其他什么强烈的字眼,是因为确实作者的态度一直都很温和。虽然有些地方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比如这一段“我尽力希望能够为反对者所谓的“不自然”找到一种不太荒谬的诠释,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我发现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先进的技术让过于保守的
反对者感到浑身不自然。”
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所谈到的关于专业性方面的东西——在前三章,都是为讨论问题而做的最基本的准备,便于读者对将要谈到的问题有基本的生物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并非一本生物技术方面的科普书籍。关于这一点作者也明白谈到,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此。换句话说,这本书或许对生物学——更具体的说是分子生物学——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在加深理论上的了解方面并无多大帮助。然而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其他方面的困惑,即便你就是生物技术方面的从业者。
书中别出心裁的加入了三篇作者写的科幻性质的小小说,通过这样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正文的方法还是不错的,虽然小说写得一般,不过在吸引读者方面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方面是有益的尝试吧。这年头,看字的人是不多了。那个写哈利·波特的女作家,不就因为让儿童有了阅读的兴趣,顿时名扬四海么。
可读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科普作家的难题吧,国人写的所谓科普的东西要么是过于艰深,恐怕就是给学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看都比较困难。要么就成了给三岁孩子写的,睡前催眠的东西。和读者象聊天谈心式的写法我还没在我们自己的科普作者中看到过。这是一个宣扬平等的时代,在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只能把读者拒之于千里之外了。而这一点,《基因天堂》这本书做得不错,这让我对中国的科普作者有了新的希望。
每本书都不可避免的有所不足,《基因天堂》这本书也不例外,比如书上谈到的关于孟德尔的一段,不过毕竟不是介绍遗传学的专业书籍,也不是写孟德尔传,谁看完了还记得作者谈到的什么孟德尔呢?当然错了就是错了,发现这一点并不会改变我对整本书的评价。按套话说就是什么瑕不掩瑜之类的。
如果你也对克隆、基因改造、转基因作物等等生物技术有兴趣或者你正对其所可能带来的问题感到担心和困惑的话,读读这本《基因天堂》是有益的,或许你不会得到天堂,不过至少会让你回到人间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