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
对科幻在中国的未来,也因此同样感到迷惑,这种不良的应受谴责的情绪,我这里近来越来越泛滥了。寻找科幻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地方,经过几十年了,许多方法都试了,似乎很不得力,因为一结合,个人的感觉上,就不像“真正的”科幻了。现在好些人都在模仿卫斯理,句式、语气,人物的名字,都很像,说不清楚,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预示了前途,还是代表了歧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作为这个“行当”中的人,其实惟一所愿,就是老老实实地写作。这里没有别的问题。问题全出在作者自己身上。但目前的作者,许多不能老实地写作,因为有很多杂事,或者说,有许多比科幻更重要的事情。连《科幻世界》,其目的似乎也首先不是为着科幻,而是生存,何况我们。我的一位朋友,翻译了阿西莫夫的《诠释人类万年》。他自己有很多烦心事,根本不想去关心人类的未来。我们的个人生活,与科幻是那么的脱节。所以,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背水一战”的意思,没有夺取金牌的愿望,也没有责任感。大家都是虚无缥缈的玩家。圈子已然形成,话语垄断已然形成,排他性已然形成。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发展原动力正在消失。但又怎么说呢,这也许其实也并不是坏事。科幻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道具。它就又会有新动力的,虽然感觉上会有些怪异。
常常想,虽然说“当今世界,是科幻的天下”,但在最近去的一些贫困地区,发现那里并没有科幻。农民孩子借钱上学,想的是脱离困境。从小形成的对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考虑,将伴其一生。在这里,想像力远没有知识重要。这时候,真为自己是科幻作者而感到做人的虚伪。在中国,科幻也许是太奢侈了,就像鲁迅当年的医术。后来他发现医术不能改变中国的现实,才选择了文学。我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感到科幻小说,跟新闻报道一比,是太没有力度了,可以说是没劲,是城市里一代少年吃多了麦当劳、玩多了电子游戏没事闹的。现在流行的写作样式是纪实。那么轰轰烈烈折腾的时代,科幻毕竟还没有找到一个能记录真正生活的出发点。人们觉得科幻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虽然科幻作家说一切尽在科幻中。到底,我们是更应该关心“人性”,还是更应该关心“物性”,也难以言说。科幻的确伟大,但主流作家都不写。因为没有用。如果他们写了,才是对我们的真正威胁。说穿了,科幻是一种选择,但我们目前无法自由地选择。这是时代决定的。
也许是到了把科幻的神圣性消解的时候了。以前,我们赋予了科幻太多的功能,比如普及科学知识之类。如今,科幻的负担并不比以前轻一些。它总是与人类前途、未来相关。要全面接触未来。太可怕了。这种事情,联合国秘书长也说不好,你让中学生说什么?如何让科幻更好地与我们的个人前途挂钩,让个人隐秘的真诚的情感得以宣泄,而科幻能真正变成一种临时借用的道具,一种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悄悄自得其乐的东西,而不是大家都争着去谈论、争着去写作、争着去出版的一种俗物,这也许正是科幻发展的新希望,因为我们毕竟没有选择科幻环境的自由。在中国,科幻其实只是一颗黯淡的五等星,而不是流星暴雨。它应该留给少数执着的人去欣赏和守候。